歲寒知松柏這首詩起源是什麼?

家佳17


歲寒知松柏”這首詩岀自湯顯祖的《牡丹亭》中,原文如下: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簡單釋義:經過嚴寒的冬天,知道了松柏是最耐寒冷的,在遇到困難時,能和你共度難關的人才是真朋友。路途遙遠方知馬匹的耐力是否能跑,日子久了,才能看到這個人的內心如何。

那“歲寒知松柏”的起源於那裡呢?

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這兩位名人:

湯顯祖(公元1550~1616年):明代戲曲作家、文學家,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其一生所創作以戲曲為最多,代表作是《牡丹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稱為“孔聖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著有儒家經典《論語》。

從以上兩位名人的歷史朝代來推導,說明湯顯祖的“歲寒知松柏”應該是起源於孔子的《論語》。

《論語》中有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此句意思為:寒冬臘月裡,萬木凋零,只有松柏堅持到最後凋謝。

那麼“歲寒知松柏”這首詩的現實意義如何?

雖然說“歲寒知松柏”這首詩起源於孔聖人的《論語》,但作者湯顯祖要傳承的理念並非是原義,而是在警醒後人,間接地告訴人們做事看人的準則。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一帆風順,往往在有難時卻一個接一個。當我們面臨這種困境時,要像松柏一樣在嚴寒中傲然挺立、不扒下,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根樁。當我們處於挫折中,無論是你幫我或是我幫你,都要有一種真情在裡面。只有經歷過這樣的患難與共的考驗,才能讓人間充滿愛。

總之,“歲寒知松柏”這首詩起源於孔子的《論語》,但實義更豐富,是識人做事的總結語。比喻一個人只有經歷過嚴峻的考驗,才真知道他(她)的品質。


杜象應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出自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

《牡丹亭還魂記》

——明•湯顯祖

歲寒知松柏,

患難見真情。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嚴寒時節,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柏樹不畏冰雪,傲然挺立。路與遙遠才可以知道馬兒是不是強壯,只有和人相處久了才能看清人心。原來花奼紫嫣紅地開滿,現在卻是斷井頹垣,良辰美景也只能看天氣,現在去誰家院子賞心。雲霞翠軒和雨絲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三、賞析

天冷了就知道松柏不會凋零,出事了就知道誰對自己是真心的,路走的夠遠了才知道是不是一匹好馬,人相處的久了才知道是不是一個好人。曾經百花爭豔,而今斷壁殘垣,美好的事情已成過往,讓人愉悅的事情只會在別人家裡出現,天邊的雲縷, 朝舒暮卷 ,風雨如絲, 飄搖在煙雨中的畫船, 隔著屏風看這時光流逝 ,曾經也是如花一樣美貌, 只怪時光匆匆 ,又整日無所事事 ,只好躲在房間裡獨自哀傷。

四、創作背景

在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閒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驛客


基本解釋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e29cd1b7a5a4472b85f80234a201c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