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IPO受影响,中国内地及香港第一季IPO数目及集资额稳定

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科技、媒体和电讯公司吸引投资者关注

科创板增长动力持续


全球IPO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势头受阻,但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IPO市场的基本因素整体保持稳健。香港今年首季的上市数目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延续了2019年底以来的活跃态势。不过,毕马威的分析显示,鉴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扩散,经济波动或将至少于短期内影响上市活动数目、新股项目估值及资金募集,直至疫情有所改善为止。

虽然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第一季全球集资额比去年同期增加54%,美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仍然主导全球IPO市场。香港交易所在集资额方面排行第五,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因一宗大型上市项目和科创板持续受追捧而位居榜首。其他排前五名的证券交易所包括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泰国证券交易所。然而,展望未来,美国和欧洲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激增,导致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或对全球经济及集资活动有显着影响。


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刘国贤指出:"经济复苏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以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各市场内主体在不断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首季香港主板完成35宗新股上市,集资额达141亿港元。完成的主板新股上市数量高于过去五年同期。不过,由于缺乏大型新股上市,第一季总集资额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2%。


得益于中国香港及大湾区其他城市对基建领域需求的增长,基建/地产行业的新股上市数目和集资额持续领先市场,增长态势强劲。


毕马威中国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表示:"新冠状病毒引起投资者对于推进科研活动迫切性的关注,包括用于诊断、治疗和患者康复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尽管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新经济、科技、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行业仍具有吸引力。"


此外,为继续增强中国香港IPO市场的竞争力,香港交易所发布了有关法团身份同股不同权制度的咨询档。如制度得以落实,将有更多种类的同股不同权公司加入中国香港资本市场,有助于强化香港市场的基本因素及提升其长期竞争力。


市场放缓将影响新股上市数量和集资额,但去年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预计将鼓励其他海外上市的中国大型科技公司仿效。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科技、媒体和电讯公司提供的电话会议、虚拟教室和网上交易平台等服务。


A股市场方面,预计第一季将完成53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为80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17%。强劲表现主要受到京沪高铁的大型上市及多宗于科创板上市的项目带动。


承接2019年的强势,科创板在2020年继续保持动力,于第一季完成24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为294亿元人民币,占A股集资金额的36%。


毕马威中国资本市场咨询组合伙人刘大昌表示:"科创板在第一季创下多个里程碑,包括首次出现未有录得盈利、具有同股不同权及红筹结构的公司上市等。科创板对多元化公司的包容性,体现其支持中国创新企业发展的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