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球IPO受影響,中國內地及香港第一季IPO數目及集資額穩定

新冠肺炎爆發期間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科技、媒體和電訊公司吸引投資者關注

科創板增長動力持續


全球IPO市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下勢頭受阻,但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IPO市場的基本因素整體保持穩健。香港今年首季的上市數目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延續了2019年底以來的活躍態勢。不過,畢馬威的分析顯示,鑑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經濟波動或將至少於短期內影響上市活動數目、新股項目估值及資金募集,直至疫情有所改善為止。

雖然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但第一季全球集資額比去年同期增加54%,美國、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仍然主導全球IPO市場。香港交易所在集資額方面排行第五,而上海證券交易所則因一宗大型上市項目和科創板持續受追捧而位居榜首。其他排前五名的證券交易所包括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泰國證券交易所。然而,展望未來,美國和歐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激增,導致全球股市的劇烈波動,或對全球經濟及集資活動有顯著影響。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劉國賢指出:"經濟復甦速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以及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同時也取決於各市場內主體在不斷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


首季香港主板完成35宗新股上市,集資額達141億港元。完成的主板新股上市數量高於過去五年同期。不過,由於缺乏大型新股上市,第一季總集資額較去年同期減少約32%。


得益於中國香港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對基建領域需求的增長,基建/地產行業的新股上市數目和集資額持續領先市場,增長態勢強勁。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新冠狀病毒引起投資者對於推進科研活動迫切性的關注,包括用於診斷、治療和患者康復等方面的技術開發。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儘管市場存在不確定性,但新經濟、科技、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行業仍具有吸引力。"


此外,為繼續增強中國香港IPO市場的競爭力,香港交易所發佈了有關法團身份同股不同權制度的諮詢檔。如制度得以落實,將有更多種類的同股不同權公司加入中國香港資本市場,有助於強化香港市場的基本因素及提升其長期競爭力。


市場放緩將影響新股上市數量和集資額,但去年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預計將鼓勵其他海外上市的中國大型科技公司仿效。人們也越來越依賴科技、媒體和電訊公司提供的電話會議、虛擬教室和網上交易平臺等服務。


A股市場方面,預計第一季將完成53宗新股上市,集資總額為806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217%。強勁表現主要受到京滬高鐵的大型上市及多宗於科創板上市的項目帶動。


承接2019年的強勢,科創板在2020年繼續保持動力,於第一季完成24宗新股上市,集資總額為294億元人民幣,佔A股集資金額的36%。


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表示:"科創板在第一季創下多個里程碑,包括首次出現未有錄得盈利、具有同股不同權及紅籌結構的公司上市等。科創板對多元化公司的包容性,體現其支持中國創新企業發展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