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盈寶:一直站在職場風口浪尖的“90後”到底怎麼了

自從十年前“90後”第一批人邁入職場以來,自私、不敬業、三觀不正等一系列“負面標籤”就一直伴隨著“90後”,我接觸過的大多數管理者其實或多或少都對“90後”有著一些偏見,其中還是以負面偏見居多,讓我們不禁想問“90後”到底怎麼了。

常盈寶:一直站在職場風口浪尖的“90後”到底怎麼了

伴隨著2019年的尾聲,第一批“90後”即將步入而立之年,作為也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90後”我想自我剖析一下,為什麼“90後”會一直站在職場的風口浪尖,尤其是“95”後這批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們,想在職場生存更是處處為艱,現在在智聯、前程的招聘信息上來看,不招收應屆畢業生貌似已經成為了一部分私營企業的人力工作不成文的規定,以至於很多崗位都要專門在標題上列明“可接受應屆生”。

(一)82年計劃生育

82年計劃生育定位我國基本國策,同年寫入憲法,隨著政策的落實及人們思想的改變,90後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尤其是伴隨著十多年的改革開放,90後小時候的生活條件跟80後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之前可能一家好幾個孩子,家庭總體條件也不好,都處於散養狀態,大的帶著小的就這麼過了,但是當90後一家只有一個孩子,家庭條件又相對富裕的情況下,那麼肯定一家人都寵著這一根獨苗苗,好吃的好喝的都優先供著,從小就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那麼這種生長環境必然就決定了“孔融讓梨”那是不存在的。

(二)90年代下崗大潮

90年代國企改革,大批國企員工失去鐵飯碗,加入了“買斷”序列。隨後一大批各式各樣的民營經濟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量的民營經濟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徹底打破了國有經濟體制大門,每個人都有了更多的崗位選擇權利。現在有些年輕人工作其實更多的考慮是誰家給的錢多我去哪,誰也不知道這家公司明天會不會關門,那麼必然導致的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為什麼現在很多老闆說“90後”一點都不吃苦,下班點就走,其實主要就兩方面原因,1.錢不到位,2.公司也不是自己的,也不是要當長期飯票,那麼賣命幹嘛。

(三)互聯網經濟的興起

互聯網興起了,什麼幣圈、自媒體、抖音、直播帶火了一大堆人,來快錢的機會多了,加之年輕人初入社會經驗尚缺,很難清楚的看清本質,看到別人一天賺多少多少自己也想要,也不管實力是否匹配,自己是否給企業創造出了相應的價值。人一旦膨脹起來就很難抑制住自己的慾望, 所以導致我們經常可以聽到XXX去跟老闆要求漲薪多少,老闆不同意第二天就離職了,都覺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這麼點錢我還不稀罕幹呢。

(四)中國只有人教你上班的技能卻沒人教你如何上班

中國的學校裡只有教人如何掌握工作技能的,卻沒有人教你該如何去工作的,可能你大學的就業老師自己這輩子都沒有去求過職。目前社會上大多數所謂的“成功人士”綜合來說只有兩個傳承,一個是家族傳承,一個是學院傳承(請注意,我這裡所說的學院傳承並不是說一般的大學,而是清華、北大、麻省。哈佛這樣的頂級名校,因為只有這些學校裡才會有真正的成長土壤,一般的一本二本說實話真正出過幾個傑出校友,都沒有傑出的學長學姐從何而談傳承二字)。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多少人有機會去接受這些傳承呢,真的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年輕人其實是不懂怎麼工作的,不知道為什麼同樣辛苦工作為什麼領導喜歡A卻不喜歡我,不知道我怎麼才能當上領導,不知道為什麼同樣一個崗位別人賺的錢就比我的多。想法多了這時候如果沒有一個人去加以指導很容易就走偏了,就是所謂的你的價值觀跟企業價值觀不匹配。但是說到底,中國真正有機會步入高等學府或者家族裡有人事業有成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年輕人其實都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去闖,所以為什麼中國很少有20多歲的管理層,硬實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沒有頭破血流的教訓和磨練,年輕人不懂什麼是職場。

(五)中國人窮怕了

中國人真真開始不愁吃喝應該是從90年代開始,80年代還不一定人人有口飽飯吃,那麼富起來更是這十幾年的事情,說到底中國人窮怕了,這兩年為什麼網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以至於國家不得不出臺政策規範化,而且大部分網貸的都是年輕人,說實話又有幾個人是真的缺救命錢去網貸的,大部分網貸的都是買電腦、買手機、娛樂花銷。因為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大筆貸款分期償還對年輕人來說就跟白給一樣,花完了發現還不上了,又引發一大堆其他的社會矛盾,當代年輕人浮躁的根源大部分來自於這種又想要錢又不知如何賺錢的矛盾點,從而導致一切都以金錢為導向,:向錢看,向厚賺。

所以我覺得,“90後”這一代之所以始終站在職場的風口浪尖,主要原因還是他們的閱歷與實力無法在付出和回報中得到一個平衡點,導致一部分年輕人心中的天平失衡,加之輿論媒體的持續關注顯得“90後”像垮掉的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