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也纯属偶然,所以每一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周国平

“敬畏生命”一直以来,都是人类世界亘古不变的话题。正如西藏最出名的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在神佛漫天的西域,雪域最大的王尚且有此等见解,更何况是在世间庸庸碌碌一生的普通人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最需要的,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只有鲜活的生命得以保持,生下一切的奇迹才有空间得以发展。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持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更要保持自己对于别的生命的敬畏。任何人生来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得到平等的对待。

“刽子手”一直是一个令人敬而远之的职业,在古代,刽子手遵循命令,手起刀落之下,便结束了一个生命,场面之血腥,令人咂舌。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刽子手这个职业自然也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人道的注射死刑。但是影视作品中那些凶神恶煞的形象,依然作为刽子手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实际上,刽子手并不是全部是彪形大汉、满面横肉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就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文弱的人。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寻常人,却是背负几百条人命在身的“杀神”。而这一切,都还要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

师傅领进门

清朝末年,邓海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并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中上下老老少少许多人,全部都指望着邓海山父亲那一点微薄的薪水过活,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步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邓海山只能够四处谋求工作想要分担家庭的重担。但是时局动荡,再加上他尚且年幼,找到的工作不仅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销,甚至还要受到老板们千方百计的欺压。再加上邓海山样貌丑陋,更加没有人愿意聘用他了。

离家独自打拼却铩羽而归的他流落街头,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自己的师傅

佟绍箕。

佟绍箕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刽子手,专门以为官府服务为生,他看见流浪的邓海山,觉得从面相上看,他适合这种煞气颇重的工作,于是询问他是否想要跟自己一样成为刽子手。

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邓海山年轻胆大,并不忌惮这些,听说刽子手工作薪资很高,他立刻答应了,就这样,

邓海山被佟绍箕带进了“门”。

最初,邓海山和许多普通人一样,以为刽子手就是最简单不过的手起刀落。拜佟绍箕为师后,他才知道,刽子手实在是有大学问。在行刑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力道,让整个行刑过程干脆利落,还要减低犯人的痛苦,尽量做到一刀毙命。

但是邓海山学艺很是认真,他日日跟着佟绍箕联系如何下刀,就连角度也要细细研究。佟绍箕往往会给邓海山一个冬瓜作为练习道具,并且在冬瓜上面画上一条线,邓海山如果不刚好砍在线上,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年复一年,邓海山在佟绍箕手下度过了数个春秋,终于顺利出师,正式踏上了刑场。

在踏上刑场前,师父佟绍箕曾经提醒邓海山,行有行规,刽子手这个行业有一条规矩他必须遵守:不可杀过一百人。

这就意味着,邓海山在杀到第九十九个人的时候,就要收手,否则晚年间会遭到报应。但是邓海山不愿意相信这些空穴来风,

虽然满口答应,但是实际上,却是阳奉阴违,当做耳边风了,根本没有听师父言。

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报应不爽

踏上刑场开始自己的刽子手生涯后,邓海山也确实干出了点自己的名堂。

因为在佟绍箕门下的努力,邓海山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行刑的技术非常干脆而麻利。他行刑前,会在刀上喷上一口白酒,这也算是刽子手们传下来的老规矩,为的就是驱散刀下的怨气。

由于他行刑麻利,做事大胆,当时负责了很多行刑。在当时,刽子手这个行业,本就是人烟稀少,但凡有头有脸的,谁愿意莫名其妙背负冤孽,而业务能力好的刽子手,更是少之又少,于是技艺精湛的邓海山就受到了官府的赏识,短短几年的从业生涯,他一生行刑斩了三百个人首级,远远超过了师父告诫他的“不可杀过百人”的忠告。

当时,邓海山每杀一个犯人,官府会给他四两银子作为酬劳。这在当时,已经够一家人生活许久了。然而邓海山的酬劳远远不止这些,为了让犯人死得痛快,家属们也会偷偷给邓海山塞银子,乞求他下刀能够更利落一些。邓海山乐得接受,于是也不缺乏钱财,生活愈发滋润起来。

师父:不可杀过100人;结果他不听劝,斩了300首级,晚年报应缠身

随着时代的改变,清政府的覆灭,邓海山的刽子手铁饭碗也丢掉了,他不仅失去了工作,更加遭到了周围另类的目光。师父预言到的“报应”成真,也在实现。由于他常年沾染血腥,没有女人敢跟他一起生活,他至死都是单身汉,无依无靠

晚年间,人人避他如蛇蝎,甚至不愿意与他交谈,就连晚年间他想要去做和尚,都被拒之门外,理由是“业障太多”。失去了经济来源、又受到周围鄙视,邓海山的晚年可谓是凄凉无比,只有自己收养的义子与自己一起生活,至死也没能重回当年荣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邓海山的工作,在他自己看来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在外人看来,却是有悖常伦的。不敬畏生命,最终也会被生命所抛弃。晚年的邓海山之所以穷困潦倒,也正应了那句“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曾经获利的,也是最终惩罚的,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