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生命也純屬偶然,所以每一個生命都不屬於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周國平

“敬畏生命”一直以來,都是人類世界亙古不變的話題。正如西藏最出名的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閒事。”在神佛漫天的西域,雪域最大的王尚且有此等見解,更何況是在世間庸庸碌碌一生的普通人呢?

我們來到這個世,最需要的,就是延續自己的生命,只有鮮活的生命得以保持,生下一切的奇蹟才有空間得以發展。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保持自己對於生命的敬畏,更要保持自己對於別的生命的敬畏。任何人生來平等,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每一個生命都需要得到平等的對待。

“劊子手”一直是一個令人敬而遠之的職業,在古代,劊子手遵循命令,手起刀落之下,便結束了一個生命,場面之血腥,令人咂舌。在法治社會的今天,劊子手這個職業自然也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

是人道的注射死刑。但是影視作品中那些凶神惡煞的形象,依然作為劊子手的代名詞,流傳至今。

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實際上,劊子手並不是全部是彪形大漢、滿面橫肉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就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文弱的人。然而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尋常人,卻是揹負幾百條人命在身的“殺神”。而這一切,都還要從他的童年開始說起。

師傅領進門

清朝末年,鄧海山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並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中上下老老少少許多人,全部都指望著鄧海山父親那一點微薄的薪水過活,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步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鄧海山只能夠四處謀求工作想要分擔家庭的重擔。但是時局動盪,再加上他尚且年幼,找到的工作不僅不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銷,甚至還要受到老闆們千方百計的欺壓。再加上鄧海山樣貌醜陋,更加沒有人願意聘用他了。

離家獨自打拼卻鎩羽而歸的他流落街頭,就是在這個時候,他遇見了自己的師傅

佟紹箕。

佟紹箕是一個有著豐富經驗的劊子手,專門以為官府服務為生,他看見流浪的鄧海山,覺得從面相上看,他適合這種煞氣頗重的工作,於是詢問他是否想要跟自己一樣成為劊子手。

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鄧海山年輕膽大,並不忌憚這些,聽說劊子手工作薪資很高,他立刻答應了,就這樣,

鄧海山被佟紹箕帶進了“門”。

最初,鄧海山和許多普通人一樣,以為劊子手就是最簡單不過的手起刀落。拜佟紹箕為師後,他才知道,劊子手實在是有大學問。在行刑的時候,不僅要注意自己的力道,讓整個行刑過程乾脆利落,還要減低犯人的痛苦,儘量做到一刀斃命。

但是鄧海山學藝很是認真,他日日跟著佟紹箕聯繫如何下刀,就連角度也要細細研究。佟紹箕往往會給鄧海山一個冬瓜作為練習道具,並且在冬瓜上面畫上一條線,鄧海山如果不剛好砍在線上,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這樣年復一年,鄧海山在佟紹箕手下度過了數個春秋,終於順利出師,正式踏上了刑場。

在踏上刑場前,師父佟紹箕曾經提醒鄧海山,行有行規,劊子手這個行業有一條規矩他必須遵守:不可殺過一百人。

這就意味著,鄧海山在殺到第九十九個人的時候,就要收手,否則晚年間會遭到報應。但是鄧海山不願意相信這些空穴來風,

雖然滿口答應,但是實際上,卻是陽奉陰違,當做耳邊風了,根本沒有聽師父言。

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報應不爽

踏上刑場開始自己的劊子手生涯後,鄧海山也確實幹出了點自己的名堂。

因為在佟紹箕門下的努力,鄧海山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行刑的技術非常乾脆而麻利。他行刑前,會在刀上噴上一口白酒,這也算是劊子手們傳下來的老規矩,為的就是驅散刀下的怨氣。

由於他行刑麻利,做事大膽,當時負責了很多行刑。在當時,劊子手這個行業,本就是人煙稀少,但凡有頭有臉的,誰願意莫名其妙揹負冤孽,而業務能力好的劊子手,更是少之又少,於是技藝精湛的鄧海山就受到了官府的賞識,短短几年的從業生涯,他一生行刑斬了三百個人首級,遠遠超過了師父告誡他的“不可殺過百人”的忠告。

當時,鄧海山每殺一個犯人,官府會給他四兩銀子作為酬勞。這在當時,已經夠一家人生活許久了。然而鄧海山的酬勞遠遠不止這些,為了讓犯人死得痛快,家屬們也會偷偷給鄧海山塞銀子,乞求他下刀能夠更利落一些。鄧海山樂得接受,於是也不缺乏錢財,生活愈發滋潤起來。

師父:不可殺過100人;結果他不聽勸,斬了300首級,晚年報應纏身

隨著時代的改變,清政府的覆滅,鄧海山的劊子手鐵飯碗也丟掉了,他不僅失去了工作,更加遭到了周圍另類的目光。師父預言到的“報應”成真,也在實現。由於他常年沾染血腥,沒有女人敢跟他一起生活,他至死都是單身漢,無依無靠

晚年間,人人避他如蛇蠍,甚至不願意與他交談,就連晚年間他想要去做和尚,都被拒之門外,理由是“業障太多”。失去了經濟來源、又受到周圍鄙視,鄧海山的晚年可謂是淒涼無比,只有自己收養的義子與自己一起生活,至死也沒能重回當年榮光。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鄧海山的工作,在他自己看來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在外人看來,卻是有悖常倫的。不敬畏生命,最終也會被生命所拋棄。晚年的鄧海山之所以窮困潦倒,也正應了那句“天理昭昭,報應不爽”,曾經獲利的,也是最終懲罰的,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