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怎麼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樂觀快樂生活的關係?

桃花島之聲


它們二者即不對立,也沒有太大的聯繫。前者它的解釋意義是,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足以使人萎靡死亡,也就是你在最困難,最低谷的時候,要想活下來,你要思,思則變,在變的同時自己要尋求快樂,要儘量放鬆你的心情,有一些事情在你努力的同時要看得開,不要鑽牛角尖。為什麼說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呢,就是說你不愁吃不愁喝的時候,你的毅力,你的腿腳就變得懶惰了,人本身是高級動物,只有你活動你才健康。不要認為每天吃著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就是健康。那我可以跟你打個賭,每天讓你吃飽了就讓你在床上躺著,半年不讓你下樓,半年以後在讓你下樓,看你是什麼感覺?那肯定腿是軟的,思維是遲鈍的,幾乎就是廢人。你前面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代表任何人。[我想靜靜]你每天堅持著勞動,變相的說法也就是運動了,雖然沒有發大財,但你還是能生活得了,在勞動的同時自己去在勞動中找快樂,而不是一味的報怨。它們二者是不對立的,而是有一些聯繫。


自然與和諧


我覺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樂觀快樂地生活是統一的,不矛盾,但不意味著樂觀後面會緊跟憂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淺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同名說理散文。此文先是以舜,孫叔敖等六人的事蹟為例,然後講磨難困苦給人們增加了痛苦,再講克服磨難痛苦給人們增加了才能,最後得出結論:人和國家都一樣,處在憂慮禍患中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消亡。

我們現在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作單句用,意為:人要居安思危,保持一定的憂患意識。

除了此種意思,我認為這篇文章也暗含了孟子對待外在磨難的態度。他強調人面對磨難,困苦等外在環境時的一種態度即不避讓,不懼怕,積極樂觀地用磨難滋養才能,用才能改造客觀外在。

態度屬主觀範疇,所以,從哲學上分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整篇文章闡明的是人在客觀外在的磨礪下,主觀世界應該怎樣作用於外在,而不是簡單地要保持憂患意識。

“樂觀快樂地生活”淺析

“樂觀”的意思是觀盡世人世事,仍覺快樂而知足的一種持久性心境,是一種陽光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關鍵詞“心境”“態度”等詞可以看出樂觀快樂屬於主觀世界。

周海中有一句名言: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需要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

所以,在面對困難和磨礪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樂觀快樂的生活”是統一的。因為,它們都主張用主觀去作用於客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樂觀快樂的生活”的關係

1.首先,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憂患”和“樂觀”沒有直接聯繫,我們所認為的聯繫只是哲學上講的“習慣性期待”,並不是事情的本質。

哲學家休姆說:一件事情發生後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的想法,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待,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期待心理乃是與習慣有關。

舉個例子:我喜歡一個人併為他做了很多事,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他一定喜歡我呢?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不一定,因為,這只是我付出後的期待,喜不喜歡最後由他決定。

同樣的道理,有了憂患後,人們只是習慣期待積極樂觀的處理辦法,但同樣也有人採用悲觀的態度。反證,積極樂觀就一定會有憂患嗎?不一定。事實上,樂觀的人常常運氣好。

2.其次,這個學生過度誇大“憂患”在客觀世界的存在,小視了樂觀在主觀世界的能動性。

如圖所示,人生活在主客觀組成的矛盾世界中,帶有磨難特性的客觀外在僅為人生的一小部分,樂觀也是主觀精神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同一矛盾體中,樂觀和憂患既對立又互相轉化。具體表現為磨難膨大來臨的時候,更為強大的積極樂觀心態,能促使個人做出正確的努力,最後憂患減少心態更為樂觀。反之,如果生活中樂觀很少,那麼憂患就會蠶食樂觀。

誇大了外在憂患,憂患就無處不在,心態很難樂觀。小視了樂觀,外在磨難已經壓垮了精神世界。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書為徑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 我覺得應該是人活在世上的時候要隨時保持危機感,面對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就更是如此。打個很簡單的比方,現在如今的告訴發展的時代,萌生了很多新時代企業和百億企業 而這些企業都是在2-3年的時間崛起的,比如現在的抖音,正在用的頭條,他們都是完美的預判了這個社會發展的趨勢,走在了時代的風口。其實未來發展的機會非常多,5G時代的來臨,也會催生更多的新生企業和新模式,作為90後的我們,其實會感到莫名的恐慌,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一不小心你就會發現,你所擁有的技能沒法解決未來的事情,未來也許我們就會被時代淘汰,以前是企業跟不上會被淘汰,而如今是人跟不上也會被淘汰。所以這句話時刻就在警醒著我們,對於未來我們做好充分準備,保持危機感。

死於安樂,人的前半生是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去博來更好的生活。生死一直就是因果輪迴,人的後半生就是如何平靜下來,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包容這個世界的缺點。讓我們的心胸更加的開闊。也許我們很多人前半生碌碌無為,到了後半生更是憂慮不斷,也許到死去的那一天都還有很多遺憾,這樣的人生也許是不完整的。

也許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人生處世的態度,可是放到現在更像是人生的真實寫照,少壯不努力,老大圖傷悲。



會搬磚的陸訊同學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是孟子著名篇章中精華的一句,我以為與我們現實生活並不矛盾。

自古以來,人從生到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已成經成為激勵無數仁志士,在逆境中奮發,在苦難中站起。成為一代風流。經歷挫折,面對憂患,未必是一種災難,而是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經歷磨難的成功人士,遠比一帆風順的姣姣者的幸福感強百倍。

由此看來,“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應是我們現實人生中,鼓舞鬥志,催人上進的座佑銘,而不是生在苦難中,只要樂觀就要面對死亡的這一說法。不知我這樣理解是否正確。





麗春辰諾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從句子表面意思來看,可以這樣解釋:

憂愁患害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這是孟子激勵後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而後生。

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不僅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一種成功後的快樂。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

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也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



Forest祥子醫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譯為“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與“溫水煮青蛙”的原理頗有相似之處,也有人當做憂國憂民的意思。

樂觀是一種抱著陽光、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態度。

兩者需要注意其中的一個度,取中間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側面說明人不能一度的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大自然的法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就註定著弱者必將被淘汰,所以憂患意識是必需要有的。但也不能過於擔心,“杞人憂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面對問題,必需要先分析形勢,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杞人憂天”是過分憂患的代表,但是八國聯軍侵華也是鐵錚錚的事實。憂患意識必需得以慣實,怎麼慣實呢?這裡我們就要說到實際行動了。“杞人憂天”是憂了,但完全沒有做出實際行動,若是當時杞人因憂天而願意探索,說不一定還會做出一些天體研究的成就呢!所以,憂患意識存在的意義必需是有所行動。

而樂觀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講究的是積極向上,因為人生之事,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過度消沉只會讓事態嚴峻,根本上得不到解決。樂觀也是一種心理的強大,可如果思想上樂觀了,卻沒有任何行動。這樣的樂觀,“溫水煮青蛙”,實屬一種混吃等死的表現。

綜上所述,兩者應該結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盡人事”,“樂觀快樂”中聽天命!


五秒魚


前者是生存狀態,後者是處事待物心態。

人有了憂患意識,處在順境中也要未雨綢繆,為將來不確定做打算。這時樂觀的心態更多是對別人,包容缺點,理解難處,謙虛謹慎,不狂妄,不傲慢;在逆境中,更多是自己保持一樂觀積極的心態,不氣餒,不妥協,努力走出艱難的時刻。

個人淺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是一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樂觀是自己需要保持一個狀態。



臘廿七


在《娛樂至死》這本書裡有一句話: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這是“死於安樂”最典型的時代,當人處於安逸的狀態時,他往往會停止思考、停止奮鬥,這樣的人他能是樂觀生活的嗎?或許他很快樂,但他絕對沒有意義。

所以人們感到生存的意義必然是在“憂患”中,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將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做一個預計,並不意味著人們一直處於焦慮的狀態中,而是把擺脫憂患作為目標,在目標的驅使下,他會有前進的動力。

當然,過度的焦慮會讓人喪失生活的積極性,而樂觀的態度不是拒絕這種焦慮,而是保持清醒的態度,並仍然願意投身其中,在憂患中感到戰勝困難的樂趣。

毛主席說:“與天鬥,其樂無窮。”真正的樂觀生活並不是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享受憂患的生活。


儒者讀書


古語通常微言大義,對於初學者來說,很容易因為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而導致理解不夠透徹。甚至如您的學生所說,感到過於沉重。

實話說,個人認為孟子確實是個少樂而多憂的人。孟子的憂樂寄託在萬民。但我們凡人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時候,並無需從治理天下、撫卹萬民的角度切入,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的憂樂只寄託於一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後兩步……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說,“生於憂患”哪裡是教人“不能開心”,相反正是要啟發人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要“開心”,不可沉淪。《孟子》原文中,列舉了六位經過挫折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來告訴我們,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這一方面是告訴人們,憂患可以鍛鍊人的心志,安樂則會使人麻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你正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不要難過,這恰恰是你磨鍊心志的機會。

如果參照我們熟悉的現實,可以舉出更多政治家、思想家“生於憂患”的例子來。如今,多少高校的知名學者曾坦言“上山下鄉”對他們刻骨銘心的磨礪和提升(並非要推崇上山下鄉)。沈志華教授甚至在獄中完成了《新經濟政策與蘇維埃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他說當時:

“沒有紙,我看俄國小說裡,革命者坐監獄時就拿牙膏皮寫東西,我一試,還真行!”

就這樣陸陸續續,曲曲折折,一部40萬字的著作誕生了。

所以,只要一個人不管在困境中還是順境中,維持對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慾,保持思考,不忘初心,就符合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誨。每日愁眉苦臉,反倒不利於有效思考。

綜上,我們也無需用過於高深的理論來向別人解釋這句話,如果非要借用一個哲學家的話,我想到了羅素的比喻:

"一個人的一生,當如江河。開端,是一道細流,夾在兩岸間,越岩石,跨瀑布,奔騰而下。時光推演,河面漸寬,兩岸漸遠,水勢漸緩。及至末端,江河融入大海,個性泯然不復,無聲無息,無痕無跡,無痛無苦。"

希望與君共勉。


談笑風生過一年


竊以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像引路的探照燈;而“樂觀快樂的生活”就像腳下的路。兩者為同一組織系統的不同要素,相互關照,相互促進,都有利於生命整體價值的躍升。是整體與個體,全局與局部的辯證關係。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