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区赵家圈镇前铺村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本报记者 田静云 本报通讯员 王擎

阳光明媚,万物复苏。走进桃城区赵家圈镇前铺村,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态文化公园里绿意盎然,村东大片的速生杨高大挺拔,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月季正在萌芽……

今年以来,前铺村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抢抓时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林木种植,带领农民走“绿色”致富之路,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人居环境整治为“绿色”发展奠基

松树、冬青、竹子……生态文化公园那满目的翠绿让疫情防控期间的村民心情舒畅。

假山、凉亭、各种健身器材……说起村里的生态文化公园,党支部书记张国范自豪地说:“这个占地20余亩的公园,是2014年建成的,也是桃城区首个农村生态文化公园。”

2014年,前铺村对村内街道、胡同全部硬化,新修建3000余平方米的环村路和一个15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新建高标准的卫生室、农村书屋、互助幸福院等便民项目,并对全村200多户实施了改厕。

泥泞的土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废弃宅基地全部造林绿化变成了小花园,村南的废弃麦场成了休闲广场……2014年,前铺村被评为全市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改造先进村,同年又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该村在桃城区首批获得河北省“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前铺村积极组织党员突击队对公园、主干街道以及胡同进行集中消毒,及时切断病毒源,积极为村民的健康服务。

法治景观为“绿色”发展护航

家园靓了,心情舒畅了,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环境红利”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这也成了前铺村法治建设的一部分。

村里的进村路叫做“法伴人生路”,路旁每一棵粗壮的树干上都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展牌,展牌上标明了从婴儿到耄耋老人每个人生关键节点在法律上享有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生态文化公园里一个个生动的法治故事让公园充满趣味性,也让法律知识更接地气。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法治宣传一条街,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导村民增强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2019年前铺村在我市“法治乡村”建设活动中被评为第一名。

法律的熏陶让村民的环保意识变成了自觉行动。在去年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中,前铺村制订了农村环境村规民约,通过村民相互监督,逐步形成了村民们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营造出全员参与清洁行动的良好氛围。

村民们的法治意识也让他们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从容应对。为促进疫情防控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天在村微信群里发布疫情防控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等。

“一定得配合村干部,不能随便串门,更不能在群里随便转发消息,万一是假的,很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村民韩运栓耐心地解释道。

林木种植为“绿色”发展“加速”

开沟、种苗、填土……不误农时不负春,朝前铺村村南望去,十几位村民正在有序地种植栾树。

前铺村绝大部分农户都流转了土地,村民们不仅拿着土地流转金,还通过外出打工提高了收入。

那如何在流转土地上做文章呢?“考虑到种植林木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很高的生态效益,所以我们想着用‘绿色’带动村集体发展。”张国范说道,这也让前铺村的绿化工作始终走在前列。

2019年,前铺村申报了面积600亩的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苗木种植项目,种植易成活且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白蜡,大约2.3万株,从去年秋天开始到现在已全部种植完成。一排排整齐的白蜡就像是守护村子的“卫士”,成为村里独特的“风景线”。前铺村也因此被河北省绿化委员会等单位命名为“河北省森林乡村”。

今年以来,村“两委”班子认真谋划,在开展“三清四净”爱国卫生活动的基础上,把村东口在环境整治中清理填埋坑塘的地块全部进行了绿化,并计划今年再植树100亩。为提高村绿化面积,村“两委”成员还鼓励农户在自家庭院内种植石榴、葡萄等经济果木。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雇用苗木专业技师进行管理,计划3到5年见收益,正常年利润总额大约在6.79万元。”张国范胸有成竹地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