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寫了一個月的文化系列專題,今天換一個主題,聊聊收藏圈裡的那點事。

收藏是一個由興趣引發的行為,絕不是短時間可以速效完成的補課洗腦過程。

網絡上那些培訓速成班幾乎都是騙錢的,幾天就可以學會鑑定,幾堂課就可以撿漏都是天方夜譚。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國外的古董店

收藏需要一個大的外部環境,俗語說“盛世收藏興”就是這個道理,兵荒馬亂,入不敷出的時候,大家想著都是填飽肚子,沒有人去關心收藏。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清朝末期的古董交易市場

歷史上有三次較大的收藏高峰時期。

第一次是漢武時期,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加強集權,獨尊儒術,幣制改革,首開絲路,開疆拓土,建立年號等一系列的發展經濟與民生政策之後,西漢王朝的國力已蒸蒸日上,國強民盛,疆土完整,玉器的製造和佩戴也成為上流社會的主要風潮,對玉器的製作和加工,包括佩戴,陪葬都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唐宋的文化思想開放在藝術品的表現形式上可以體現

第二次是唐貞觀之治以後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這一次的經濟繁榮將我國的社會地位推送至頂峰狀態,並延續到宋,在《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形態和民生安居樂業的穩定局面。

第三次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康乾盛世,雖然學術界對此一直有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是不能否認這幾次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發展,也是文化藝術品創作的高發期,精品流傳的時間都是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形成的。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60年代對文物和古玩是另外的一種態度

這中間還有一個規律可以總結,每一次社會經濟的繁榮都是從經濟秩序的改變開始的,換句話說,經濟結構的調整會給整個社會的經濟形態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刺激。從經濟起步到藝術繁榮,從文化鼎沸到走下沒落,時間都是在百年以上,也就是說,三百年左右的經濟上升階段會有一百多年的文化藝術高峰,從來沒有快進快出,短期出現的經濟繁榮和收藏亮點,即使是遼金的玉器製作也是依附在南北兩宋長期並存的結果下出現的。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民國時期的古董店鋪

經濟是基礎,文化才是內涵,是精髓。所有的經濟最後一定是通過文化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現在的收藏市場處於什麼狀態了?

改革開放到現在總共才四十年左右,收藏市場的興起在國內滿打滿算也超不過四十年,如果把這個做到歷史上大的經濟發展的曲線圖中,可能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80年代初收藏品交易都是以地攤的形式存在的

但是,目前收藏市場上出現的問題,距離真正的健康發展確有越來越遠的趨勢,文化的氛圍越來越少,利益的爭論越來越多,真假的評價越來越重要,重物輕文、以價值定位的風氣越來越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經過幾十來年的收藏市場催化和繁衍,收藏界表面上來看越來越熱鬧紅火了,內在裡卻越來越遠離文化而去了,這個圈子裡,專注於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我寫了很多文字,點擊量一直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跟本人的寫作能力有關,還要好好學習,另一方面,大家對文化類的內容並不感興趣,都在想怎麼樣把手中的藏品賣出去?朋友提醒,為什麼不寫寫收藏圈子裡面的“撿漏”奇聞,這樣才能吸引眼球,引起人們的重視。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九十年代收藏交易開始形成規模

原來尚有收藏價值藏品可覓的古玩市場和網絡平臺,早已被假冒偽劣的各類贗品和新工藝品所替代,所有的人都以“專家”自居,說著東拼西湊的段子,抄著剪輯和摘錄的知識,發著那些鬼都不認識的“藏品”,振振有詞的播放著賣貨的臺詞;網絡上都是講解如何鑑定的,哪怕它的東西“不堪入目”,辨偽識真的眼力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沙裡淘金的尋寶己成為不再的傳說。

曾經風靡一時、如火如荼的大小拍賣公司,經歷了萌芽、發展、興旺到衰敗的過程,在信用為欺詐提供保護的規則,炒作各種收藏品,賺得缽滿盆滿之後,迅速走向了聲名狼藉、信譽掃地、潰不成軍的死亡之路。

各地興辦的各類收藏品大展,也正在偃旗息鼓,一次比一次難籌難產,一場比一場不堪入目。真正賞心悅目的收藏精品,深居簡出,一容難睹。大張旗鼓展示的多屬同類藏品中的中低檔藏品,目睹之後有雞肋之感,令人嘆息。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2000年前後古玩造假達到高峰

雨後春筍般的各種民間私人博物館裡,多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藏品的集散中心。更有相當一部分老闆們重金打造的博物館,簡直就是假贗仿品的集大成之家,雖然有昧著良心或學術不通的偽專家作序寫跋,唬人的集子為其張目,但終究掩蓋不了真實的面目。

前幾年,趁著貪腐成風的歪風,一度被吹上天,價格虛高的書畫作品和工藝品,如今也隨著貪腐風氣的低迷而一落千丈,終於脫下了人為的虛假外套,逐步回到原來的實際地方。

收藏圈子裡,一向清高的藏家,玩弄著深藏在閨閣的真精少藏品,與書為伴,以寫為樂,反覆咀嚼著其中的滋味,自有一番勝利者的心情和文人雅士的感覺。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文化是收藏的靈魂。

從這個角度解讀歷史,我們每一個愛好收藏的人都是這個階段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擺地攤、搞拍賣的不是收藏家,那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一個手段,是以利潤為目標的商人。財大氣粗、目不識物的老闆不是收藏家,是在藏品中找商機的投資者。比藏品價格和鬥財富多寡的也不是收藏家,而是心無點墨、只有銅臭的土豪。如果大家把精力都放在文化的推動和傳播上,對淨化收藏品市場,提升收藏者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利大於弊的。

當以文化知識為切蹉的風氣推行開來的時候,才會看到收藏的新天地和新氣象。收藏品市場的前景,跟我們每一位喜愛收藏的人息息相關,希望大家能明白這個道理,淨化收藏圈的汙濁空氣,才能讓收藏市場走的更長遠。

如果沒有文化內涵,收藏的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