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西漢帛畫(見附圖),是一件重要文物。圖畫形象地繪寫了秦漢時代中國人的神話、宗教思想。但自出土以後,雖經多家考釋,至今未見達詁。茲綜合前人成果,參以己意,試作新釋如下。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一)


  帛畫自下到上可分作三層:天界(上)、人界(中)、地下世界(下)。


  應當指出,這種空間結構的三分法,實際也是時間結構的三分法。地下界象徵死亡和過去。人間世象徵現實,而天界則象徵未來。主司這三界的最高神就是在帛畫中央最上方龍身蟠蜛的神--伏羲,也就是黃帝(舊或說為女媧,不確)。在他身旁可以看到作為《山海經》中稱作"帝使"的兩組鸞鳥。


  由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月芽上方有蟾蜍和兔子。在月亮之下,可以看到一位女性的月神,她乘于飛龍之上,而以雙手捧月。


  這當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浴月"之神常儀,亦即嫦娥。嫦娥也就是女媧,她所乘的翼龍即應龍。(《說文》段註釋"浴":"飛乍高乍下也。")在伏羲的右方有太陽,太陽中有一隻烏鴉。太陽之下有龍和開著花的"若木"--扶桑。龍是駕日的工具,而扶桑中隱有八陽,與天上的一陽和太陽神伏犧相併正好為十隻太陽。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但值得注意的是,圖中看不到與嫦娥相匹的太陽神,這顯然是因為太陽神與作為至上神(太一)的伏犧,實際上乃是同一個神。伏犧身下有二神騎怪馬,以手牽繩,繩系一巨鐸。這二神應就是《楚辭》中所記的大司命和少司命。而鐸鉦,在古代是傳令的樂器。他們所乘騎的怪獸,狀似馬而身有紋,據《山海經·海內北經》:


  "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又《說文》:


  "文馬,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曰文馬。吉皇之乘。周文王時,犬戎獻之。"


  《逸周書·王會》:


  "犬戎文馬。文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吉黃之乘。"


  案,文馬即是今日非洲草原常見的斑馬。商周時代西北方的犬戎部落曾馴養此馬,並帶入中原。迨秦漢時已絕滅,人們只能憑想象作圖。又吉量實際上也就是麒麟,吉、麒,量、麟四字均疊韻雙聲,故相通。


  應當指出的一點是,吉量轉音又可讀作吉黃。此獸快奔如飛,故有"飛黃"的異名。而凰鳥亦稱作"飛黃",這樣一來,二者遂相混淆。


  在帛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天堂與人世的分界之處,有天門。天門處有守衛者,這就是後世的門神②和《山海經》中作為"帝閽"的虎神--神荼和傀神--鬱壘。他們身後的虎豹,就是《楚辭》中"虎豹九(糾)關"的虎獸。而在天門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三隻有角而面如狐的怪形鳳鳥-一這就是"飛廉"。《三輔黃圖》卷五:


  "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案此所述飛廉神鳥之形,正是鳳鳥、吉量(麒麟)的混合物。我們在本書中討論鳳凰時曾指出,飛廉就是鳳鳥,即風神。(實際上,鳳古音讀如凡,正是飛廉二字的反切音。)而吉量本來是草原上所出的一種斑馬,善奔。但後來其種滅絕,後人但知其名不見其形,遂據古傳說而產生種種奇異的想象:


  "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三千歲。"


  "乘黃者似狐,其背有兩角。"


  乘黃變名又作"騰黃":


  "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一名乘黃。亦曰飛黃,或曰吉黃,或曰翠黃,一名紫黃。"


  此說出自《開元佔經》所引《瑞應圖》(作者是梁人孫柔之)。在這裡作者不自覺地將古代神話中三種不同的靈物混淆在一起,它們是:(1)吉黃--即斑馬,(2)翠黃(即翠凰、青鳥)及紫黃(即紫凰、丹朱)--均是凰鳥,(3)騰黃--即騰蛇或騰龍。


  關於後者,在出土文物中尚可見到一具實物,見附圖: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江陵天星觀1號墓鎮墓獸(戰國)


  這兩個有鹿角的怪蛇,可能就是騰龍或騰蛇。


  在吉量--飛黃--飛廉的演變故事中,麒麟一名屬於最晚出的。《說文》:"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傳說中鳳凰的形象中亦常常混有鹿的特徵:


  "天老曰:鳳之象也,麟前鹿後,蛇頭魚尾……"


  此說實際上正反映了吉量、飛黃和麒麟形象的大混合。理解了上述的演變過程,我們就不難解釋在戰國出土文物中,為什麼常常能見到一種頭上生有巨形鹿角(或獨角、或雙角)的鸞鶴或怪鳥了。⑦(參看附圖)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漢瓦當中的有角鳥及楚帛畫中的有角鳥


  在中層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墓女主及其侍者站在盤結的雲氣上,正在龍和虎的導送下,直升天門。在墓主人的下方是方盤形的大地("地法覆盤"),死者的遺屬正在大地上奏樂祭祀。我們還可以看到,作為死神使者的勾芒(人面鳥身神)、玄武(鴟龜)和土伯。土伯撐持著天地萬物,站立在兩條巨鰲之上,巨鰲顯然是作為海的象徵。土伯身下的兩個羊角怪獸,應就是《韓非子》和《呂覽》中所說的鬼怪"商羊"。案商羊或作望羊,亦即方良、罔兩或魍魎(《燕京學報》第36期《古漢語裡的俚俗語源》),乃惡鬼之名。應就是古籍中所說的"墳羊"。《國語·魯語》:"土之怪曰墳羊。"高誘注:"墳羊土之精也。"《廣雅·釋天>:"土神謂之墳羊。"墳羊又稱"商羊"、"常羊"(《韓非子》、《呂氏春秋》)。或作"夷羊"、"冥羊"。(《周語》高誘注:"夷羊土神;殷之將亡,見商郊野之地。")案,商羊又可記作"望羊",乃惡鬼之名。所以《周禮·夏官》中說:"大喪,先柩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逐方良。"所逐者正是此物。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商銅器:雙羊尊


  唯當指出者,是商羊似與殷商族具有特殊的神秘性關係。它在商代風俗中似被看作吉獸,故"吉祥"一詞從羊,美、善二字亦從羊,而且商器物中紋飾常用羊紋(見附圖)。但在周秦以後,羊的吉祥之意卻發生了轉變,《史記》引俗諺有"狠如羊"的說法(見《項羽本紀》),舊釋者多不知此正與羊為土怪罔兩有關。而最可注意的,是遠古風俗中有以羊作占驗和裁決神判一說,即所謂"神羊決獄":


  "解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⑧


  "解豸獸也,似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⑨


  "解豸,蓋羊爾,羊性知曲直。"⑩


(二)


  綜上述,對此圖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解釋:


  墓主人(圖中貴婦)的靈魂正在眾神的導引下升入天界。而她的遺屬則在地面盛陳鼓樂為之祈禱。所以此圖我們可以名之為《導引昇天圖》。


  值得注意的是,以導引昇天為母題的帛畫,目前已發現不止一幅。長沙還曾出土兩張戰國時代楚墓陪葬的絹畫和帛畫。畫面中亦繪有龍鳳導引死者夫婦昇天的圖象(見附圖)。由此可以看出,於死者棺部覆蓋畫圖,乃是古代的一種葬俗。《南史》卷四十九《劉高傳》記古葬禮,有"復魄旌旐"一制。?復魄,即招魂復魄。在古漢語中,人體之形稱"魄",精氣稱"魂"。(《左傳·昭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太平御覽》五九九引《禮記外傳》:"人之精氣曰魂,形體謂之魄。")古人認為,人死後精魂出離於形魄。《禮記·檀弓》:"骨肉復歸於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古人認為,人死後必須招魂歸來返魄,方能埋骨地下,否則魂即成為遊鬼。(《禮記外傳》:"形勞則神逝,……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氣絕而收其魄,使反覆於體也。")


馬王堆漢墓,那幅無價的帛畫,你真看懂了嗎?

長沙楚墓帛畫《龍鳳導引昇天圖》


  考古代喪葬招魂之禮,大體分三步。


  第一步建明旌。(《禮記·檀弓》:"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己,故以其旗識之。")明旌的作用在於標識死者的身分。


  第二步在死者屋上及四野招旗呼喊招魂復魄。《禮記·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復某。"《周禮·夏官》:"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


  第三步以死者生前形相繪於招魂旗旌--即"復魄旌旐"之上,以象徵所招回之魂。最後將其覆蓋於死者棺柩之上;埋葬於地下。這也就是馬王堆出土帛畫及長沙楚墓出土絹帛畫的由來和功用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