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休伊特演奏巴赫鍵盤樂 Hyperion 15CD


安吉拉·休伊特演奏巴赫鍵盤樂  Hyperion 15CD

安吉拉的父親是著名管風琴家戈德弗雷?赫威特,他也是巴赫演奏專家。母親是鋼琴老師,也是安吉拉的啟蒙老師。雖然4歲她就接到音樂會邀請,但父親沒有急於讓她登臺。到9歲時,她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10歲開始與樂團合作演出。在法國鋼琴老師讓-保羅?塞韋拉的指引下,安吉拉16歲便開始演奏《哥德堡變奏曲》。從17歲到26歲,安吉拉參加了許多比賽。1985年她獲得多倫多巴赫比賽第一名,雖然獎金不多,但是她卻能夠獲得25場音樂會演出,以及與DG公司錄製一張唱片的機會。1986年《留聲機》評論說:“如果所有鋼琴家演奏巴赫都有這樣的靈氣、敏感、純粹的音樂性,那麼人們就無法找到挑剔的藉口。

她錄製的巴赫一直非常暢銷,尤其是鍵盤協奏曲。安吉拉很小就喜歡唱歌,她演奏的巴赫很有歌唱性。手指像在跳舞,因為她小時候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芭蕾舞。放棄舞蹈從事鋼琴演奏,曾經讓她十分惋惜。她在裝飾音、自由速度等方面的安排個性十分鮮明。安吉拉說,“我的風格,尤其是慢樂章,更多運用滑奏,更有歌唱性。我聽過許多羽管鍵琴,其實它的表現力很有限,這也是鋼琴產生的原因。”可是人們總是認為,既然這些作品是寫給羽管鍵琴的,那麼肯定有些單調。其實不然。格倫?古爾德演奏的巴赫個性獨特,影響很大。同樣是加拿大人,安吉拉卻開創了自己的風格。


巴赫的總譜非常簡潔,往往只有音符和節奏,其他的速度力度和表情記號,都非常少。這給演奏者留下很大的發揮空間。有人笑稱,他的總譜就像菜譜,材料都一樣,做出的口味往往大不相同。演奏者多數喜歡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創造。1829年,門德爾松演奏《馬太受難曲》,據說他採用了龐大的樂隊和合唱團,演出頗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一百年後,斯托科夫斯基演繹的巴赫又具有技術化的色彩。安東?威伯恩曾經認為巴赫是最早的12音作曲家。蘭多夫斯卡婭重新在羽管鍵琴上演奏巴赫,並且認為這是音樂本來的樣子。在一次爭論中,她對一位同行說,“你繼續按照你的方式演奏,我繼續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古爾德的巴赫則有些神經質。現在本真演奏風靡一時,人們能夠了解巴赫時代的樂器、樂隊規模、合唱團規模,甚至當時演出的情景。但每個團的演奏仍然很不相同。
安吉拉今天的地位相當於古爾德當年的地位。1985年獲獎之後,1999年,倫敦的《星期天時代報》認為她是“同時代人中最優秀的巴赫演奏家”。她在公司錄製的帕蒂塔和法國組曲。演奏的是現代的音樂會鋼琴,但聽起來頗有古風。她不僅發揮了現代鋼琴的色彩優勢,但並不濫用,始終讓對位和舞蹈節奏佔據主要位置。她的闡釋頗有學院風範,深思熟慮,但並不矯揉造作。也不像古爾德那樣標新立異。她的演奏中有一種饒有興味的流動感。也不是給人帶來驚喜地發現,它對巴赫的熱愛更是貫穿每個音符。

就她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而言。巴赫的創作初衷是讓人聽完之後精神清爽,而不是讓人熱血沸騰。阿格里奇的演繹讓人想起朦朧的玻璃窗戶透過來的燭光。安吉拉則讓人想起宮廷舞蹈。她演奏的薩拉班德、吉格舞曲,觸鍵非常優雅。在詠歎調中,則始終充滿溫情。第23變奏很少像她這樣活潑,安吉拉說,這左手與右手互相追逐的遊戲。在遊戲當中,對位也非常清晰。
比較看來,她的演繹也是最放鬆的一個。主題和對位能夠從容展開。在16變奏,她的速度很慢,讓主題充分展開。而古爾德81年錄音,只能聽到音符快速流動。安吉拉放慢速度,同時讓主題突出,這樣樂句的結構出來了,而且帶有一種莊嚴的慶典般的感覺。
就整體結構來講,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以同樣的節奏為線索,組成一個大的拱形。比如古爾德81年版本。一種是以共同主題為線索,將單個作品串聯起來。比如孤兒的55年錄音。安吉拉是後者,但是她沒有向古爾德55年那樣,把作品打散了,不僅表現每個變奏的特點,而且照顧到了整體的風格。這種方法讓安吉拉的演奏往往出乎意料。當你以為她要這樣處理下一個變奏,她卻有改變了,採取了另一種速度,不同的對比。聽起來十分新穎。安吉拉現場演出沒有重複部分,但錄音裡有。就算喜歡羽管鍵琴版本的聽眾,也可以嘗試一下這個版本。介於古樂與現代演繹之間,但又集兩者的優點子一身。

除了巴赫,她開始演奏庫普蘭。這位與巴赫同時代的作曲家,但是她的鍵盤作品複雜得多向來都是羽管鍵琴演奏家的領域。2003年,安吉拉卻出版了庫普蘭的音樂。讓許多人開始對這位作曲家感興趣。
CD1:二部創意曲與三部創意曲
CD2、CD3:英國組曲
CD4、CD5:法國組曲
CD6、CD7:六首帕蒂塔
CD8、CD9、CD10、CD11:平均律鋼琴曲集(08年錄製、09年發行的新版本)
CD12:法國序曲、意大利協奏曲
CD13:戈德堡變奏曲
CD14:託卡塔
CD15:幻想曲與賦格及其他


試聽:Bach: Toccata In G, BWV 9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