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体制化

前一段时间报名了邻市一个高校的辅导员,报名跑了一趟,资料复审核跑了一趟,领取准考证又跑了一趟,虽然审核严格把关,也是对报名考生的一种负责,但中间资料审核那天,却让我颇感无语。通过初次审核的有考生有1200名,复审当天我中午两点过去,排到的序号是180号,现场一片混乱,多媒体教室坐满了人,五位审核资料的老师前面排了十多列,一直排到门口,围了水泄不通,老师只能扯着嗓门喊号。当听见老师叫号只到二十几号的时候我就懵了,敢情上午只审核了不到三十个人,那我的180号,还有一千多名同学在现场候着呢,我就到校园里去散步了,可隔了一个小时,我进去一看,也才到四十几号,然后又隔了一个多小时,听到叫号还是七十几,到五点半的时候,审核了不到100名考生。很多人和我一样,都等了很长时间,肚子也饿了,过道里蹲着站着,有些从异地过来的,拖着行李箱,说是要坐车回去,担心没车了,但又不敢走,因为只审核这一天。我当时坐不住了,审核一个材料,为什么会这慢。于是硬挤进去看了老师们的审核方式:那一千两百名的名单都打印在同一份纸上,每叫一个同学,老师就拿着笔去盯着单子上挨个找,找到了,好,过来交材料原件,老师再从之前收到的初审材料中找出该生的材料和原件进行比对,通过了再叫下一个,老师也是丝毫不停歇,我从两点到六点,也没见哪个老师起来去上个厕所,但是速度太慢。我跟朋友说要不我们去帮老师审核吧,帮老师叫号什么的,始终快一些,反正也是干等。他进去问老师,老师拒绝了,说要按程序走,审核仔细。我当时想,老师为什么不想一个别的办法,比如让同学报自己的初审序号,按照顺序一找一对,不就快了吗,朋友给我的解释是,老师已经完全溺到里边了。我站起来说我要进去跟老师我的想法,就在我们进去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正在分发初审的材料,同时让考生自己在手机上查初审序号,我不知道是不是哪位同学提醒了老师,还是他们突然想到这个方法,总之速度马上就快了几十倍,六点半的时候,我的终于审核了。但从人堆里挤出来的时候,仍不由得摇了摇头,毕竟还有那么多人等着,我不知道那些同学是不是第二天再过去审核,还是当天七八点还在继续等待。

窥视体制化

回来的路上,我和朋友聊天,我开玩笑说,即便考上了,我也害怕,害怕有一天变得和那些老师一样,体制化,按要求办事,沉溺在所谓的程序里面无法自拔,不知道变通,就像今天审核材料,你不要考试帮忙,可以理解,但起码可以请同学维持一下秩序,里面根本不用排队挤着,提前几个号进去就可以的。我这么说没有任何讽刺意味,因为大家都不容易,看见老师们也是唇干舌燥忙碌着。但我觉得,这就是体制化风格的典型,办事也好,做人也罢,一定要变通,尤其是进行得很困难的时候,停下来考虑一下,是不是换种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艰难继续。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遇到过好几回,真的怕了。

窥视体制化

那天在路上,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的片段:当坐了50年的老犯人老布得知自己获得假释时,竟一改平日的慈蔼和善,拿着刀挟持了前来为他送行的狱友,他害怕离开监狱,他已经把监狱当成了家,以致于想到犯点新罪来继续呆在监狱里。当别的狱友都表示对他的行为不解时,只有瑞德解释说,“他只是体制化了”。最后老布出狱了,他颤颤巍巍行走在阔别半个世纪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险些被车撞,在司机们的恶骂中,他自言自语五十年前这里只有一两辆车。他诚惶诚恐在超市里帮人打包物品,却依然被冷眼相待,出狱后他竟孤独得没有一个朋友,最后他在房间的房檐上刻上了“老布到此一游”后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体制化的悲剧。

百度百科对体制化的释义是:“因为人对一种事物的依赖是出自自己的精神思维以及习惯,而在跳出原有的限制之外后,人们本能的反应是想在新的体制内寻找旧的体制拘束。就和一个方形在大的方形内可以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但如果大的环境变成了圆形,那么方形就开始以自己的形态去配合圆形,这是不可能的事,而最终方形会心身力竭,悲剧就会这样的发生!但如果方形将自己的容积变大,或者变小,它未必在圆形内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而这种习惯性就是体制化。”

窥视体制化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没有考上这个学校的辅导员。记录下这个小细节,但愿能和肖申克主人公安迪一样,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满怀自由和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