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錢至上」時代,應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

文 | 無負鈞言

TIME | 2020.3.31

後「金錢至上」時代,應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疫情雖然還沒有結束,許多人已經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疫情下,人活下去是最重要的,這是人類延續幾千年的生存法則。幾千年來,我們繼承著什麼?又傳承著什麼?


傳承的最低層的邏輯就是物質、房子和金錢,中間一層的是技術、文化和思考能力,而最高級的就是健康,此處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各種社會條件都不完善,有些貧困地區連最基本的生活物資都無法保證,所以我們進入了一個快速奔跑的年代,這30多年我們經濟發展是迅速的。但是也造就了許多人崇拜「金錢至上」,崇拜「成功學」,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


改革開放30多年之後,疫情在世界肆虐,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對待財富的態度了,那些生活的底層邏輯,是不是成了我們的目標?而那些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是不是反而被我們遺忘了呢?

一、獲取財富的手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獲取財富的時候應該使用正當的手段,對不義之財不動心。這一點並不容易做到,人一旦有機會獲得不義之財,人心裡面矛盾啊,鬥爭啊,很多人就是過不了這一關。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給人們發家致富提供了各種制度和保證,仍有一些人採用不正規手段去謀取財富,歸其原因就是『急功近利,金錢至上』。


僥倖心理也是一大關鍵,有些人面對的誘惑太多,有一天他就產生了僥倖之心,就開始受賄、開始墮落了。從個人來說一定要清醒,要意識到你在這個位置上很危險,這個危險在你的身上會不會變成事實,你是有自主權的,歸根到底取決於你的素質和覺悟。


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設置底線思維,別人做錯了不代表你也可以那麼做。人生而自由,人也是在一次次選擇中成就自己的人格。


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如果我處在那個位置上,面對這樣的誘惑,有一大筆錢,一筆很大的錢,是我自己靠工資不可能得到的,在當時看來拿了很安全,我動心不動心,要讓自己的覺悟達到足以完全不動心。


二、心態超脫。和財富保持距離


在有了錢以後,應該對所得的財富抱一種超脫的態度,不要抱一種佔有的態度,這樣你對財富就會有一個好的心態。抱超脫的態度,和財富保持距離,你就能成為金錢的主人,相反,抱佔有的態度,把財富看得很重,你其實是被財富佔有了,成了金錢的奴隸。


金錢、財富無非是身外之物,世界上一切物質的東西是最沒有忠誠度的,今天在你這裡,明天就可能到別人那裡去,你佔有得了嗎?所以不要太在乎,想開一點,看淡一點。


你真想開了的話,其實什麼都是身外之物,包括你的生命,總有一天上帝會把它收回的,財產就更是這樣了,就像常言所說,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所以佛教講『無我』,就是這個『我』也是虛幻的,你的生命是非常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又必然地離開。


太看重錢的人,他無論掙錢還是花錢都是痛苦的,他都不開心。掙錢的時候,他心裡緊張、焦慮,花錢的時候,他心裡又捨不得啊,計算啊,錢給他帶來的全是煩惱。


天下真正快樂的人,一定是超脫金錢的人,無論錢多錢少,他始終是快樂的。事實上,快樂的確更多地依賴於心理而不是物質。你心態好,在物質上所求不多,得到了一點就會挺快樂;心態不好,貪得無厭,得到了再多也不會快樂。所以古希臘的哲人說,苦和樂取決於求和得之間的比例,與所得的大小無關。


中國古話也說『知足常樂』


三、不奢華,不做作,奢侈的生活有害無益


你仍要樂於過相對簡樸的生活。一個人在沒錢的時候過簡樸的生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你有了錢以後仍然過比較簡樸的生活,我覺得這是很高的境界,體現了很高的素質。


一個精神素質高的人,他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很少的物質就能讓他滿足了,他的需求不多,物質生活過得去就行了。另一方面呢,再多的物質也不能讓他滿足他,精神上的需要,那才是他的最重要的需要。


從另一個層面,奢華的物質又反過來鉗制了人的精力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物質生活的簡樸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要求,因為奢華的物質生活是牽扯人的精力,物質在提供享受的同時也強求服務,複雜是一種限制,簡單才能自由。


再說表明一個觀點,如果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可以住別墅,開豪車,滿身名牌,這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光明正大掙來的錢,社會鼓勵這些人消費。但是最關鍵的是你對待金錢的態度。


但是你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並且不要為你的別墅,豪車,沾沾自喜,覺得你靠這些東西就高人一等了,這就大錯特錯了,這種財富價值觀是狹隘的。對於財富也要有平常心,擺闊、炫富是庸俗的低級趣味。


一個人在鉅富之後仍然簡樸,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靈魂的高貴,能夠從精神生活中獲得更大的快樂,比爾蓋茨、巴菲特、任正非都是過著極簡的生活。

四、金錢是過程,而不是目標。把金錢、財富當成手段。


開始的時候是滿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手段,在這個問題解決以後,是滿足精神。


素質的高低,貪與不貪,最後的界限是在這裡。能否用正當手段獲取財富,對財富能否抱超脫的態度,富裕後能否保持簡樸,根源就在於能否擺正財富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把財富當手段還是目的。


素質低的人,貪婪的人,他是把財富本身以及財富所帶來的奢侈生活當成了人生的主要目的,甚至當成了唯一的目標。這樣的人其實是最糊塗也最可悲的,一輩子在為錢打工,從來沒有品嚐過人生那些最美好的享受。


讀周國平有感而發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