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無症狀感染者”,專家答疑來了!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白恬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1日下午在武漢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長常繼樂表示,4月1日起將無症狀感染者情況列入每日通報。

關於“無症狀感染者”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太理解,也充滿了疑問: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如何防控“無症狀感染者”?

據記者瞭解,早在今年2月19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潘興飛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陳德雄在《柳葉刀》發表了《新冠肺炎感染家庭集群中無症狀的病例》,文章提到了無症狀感染者的相關問題:無症狀的人群可能是新冠肺炎感染的潛在來源,並提出應嚴密檢測有新冠肺炎感染家庭成員的人,即使他們沒有任何症狀。

疑問1: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

答:即無新冠肺炎臨床症狀,但呼吸道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陽性。

潘興飛介紹,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無症狀感染者是指沒有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等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lgM抗體檢測陽性者。

疑問2:無症狀感染者也可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

答:可以。但並不是主要傳播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基於現有的數據,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現症狀的患者傳播的”,因此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的傳播來源。

疑問3: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性”更強嗎?

答:一樣的。

潘興飛介紹,刊發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2020年第41卷的論文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感染率與確診者無差異。

無症狀感染者因為沒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看起來跟健康人沒什麼兩樣,所以更加隱蔽,聚餐、接觸、近距離交談時是有可能感染他人的。從傳染性上來說,無症狀感染者跟其他感染者應該是一樣的。

疑問4:如何預防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傳染風險?

答:做好防護,降低風險。

無症狀感染者隱蔽不易發現,做好個人防護,即使身邊有無症狀感染者,也可以有效降低被感染風險。因此,對於一般人群而言,戴口罩、留距離、勤洗手、不聚集等措施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

疑問5:為什麼會有無症狀感染者?

參照《傳染病學》第九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病原體進入機體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影響下,根據人體防禦功能的強弱和病原體數量及毒力的強弱,感染過程可以出現五種不同的結局:

病原體被清除:病原體進入機體後,機體防禦功能最強大,將病原體及時清除。

潛伏性感染:病原體進入機體後,機體防禦功能足夠強,把病原體壓制在局部,但又不足以清除,病原體長期潛伏起來,無傳染性。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比如:水痘病毒、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等。

病原攜帶狀態:病原體進入機體後,機體有一定防禦功能,但病原體也有一定實力,處於對峙狀態,雖不引起發病及組織損傷,但病原體有能力排出體外,有傳染性。

隱性感染:病原體進入機體後,機體有一定防禦功能,但病原體也有一定實力,又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輕微組織損傷,但不出現任何症狀、體徵甚至生化改變,病原體也有能力排出體外。有傳染性。

顯性感染:機體防禦功能很弱,病原體很強大,引起組織損傷,出現明顯症狀,病原體也能排出體外。有傳染性。

警惕!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能力與有症狀者無明顯差異

大多數病毒性傳染病中(比如:脊髓灰質炎、流腦等),隱性感染是最常見的表現,其數量遠遠超過顯性感染。隱性感染者也可能處於病原攜帶狀態,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成為重要的傳染源。隱性感染過程結束後,大多數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免疫,病原體被清除。但少數人可轉變為病原攜帶狀態。

2019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是一種新出現的疾病,人群中無症狀感染者(隱性感染者、病原攜帶者)的比例尚無確切的統計數據,且針對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抗體檢測亦不是非常成熟,其抗體變化規律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尚無法評估無症狀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

但由於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能力與有症狀者無明顯差異,因此我們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