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无症状感染者”,专家答疑来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白恬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1日下午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表示,4月1日起将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列入每日通报。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太理解,也充满了疑问: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如何防控“无症状感染者”?

据记者了解,早在今年2月1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潘兴飞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德雄在《柳叶刀》发表了《新冠肺炎感染家庭集群中无症状的病例》,文章提到了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问题:无症状的人群可能是新冠肺炎感染的潜在来源,并提出应严密检测有新冠肺炎感染家庭成员的人,即使他们没有任何症状。

疑问1: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答:即无新冠肺炎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潘兴飞介绍,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lgM抗体检测阳性者。

疑问2: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

答:可以。但并不是主要传播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于现有的数据,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由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播的”,因此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的传播来源。

疑问3: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更强吗?

答:一样的。

潘兴飞介绍,刊发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41卷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感染率与确诊者无差异。

无症状感染者因为没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看起来跟健康人没什么两样,所以更加隐蔽,聚餐、接触、近距离交谈时是有可能感染他人的。从传染性上来说,无症状感染者跟其他感染者应该是一样的。

疑问4:如何预防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传染风险?

答:做好防护,降低风险。

无症状感染者隐蔽不易发现,做好个人防护,即使身边有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以有效降低被感染风险。因此,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戴口罩、留距离、勤洗手、不聚集等措施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

疑问5:为什么会有无症状感染者?

参照《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防御功能最强大,将病原体及时清除。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防御功能足够强,把病原体压制在局部,但又不足以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无传染性。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比如: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有一定防御功能,但病原体也有一定实力,处于对峙状态,虽不引起发病及组织损伤,但病原体有能力排出体外,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有一定防御功能,但病原体也有一定实力,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但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病原体也有能力排出体外。有传染性。

显性感染:机体防御功能很弱,病原体很强大,引起组织损伤,出现明显症状,病原体也能排出体外。有传染性。

警惕!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能力与有症状者无明显差异

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比如:脊髓灰质炎、流脑等),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隐性感染者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2019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是一种新出现的疾病,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的比例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且针对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抗体检测亦不是非常成熟,其抗体变化规律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尚无法评估无症状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

但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能力与有症状者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