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縣“六大引擎”牽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催化農機裝備轉型升級

漢壽縣地處洞庭湖西濱,沅、澧兩水尾閭,轄17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高新產業園,總人口82.13萬,其中農業人口64.13萬,總面積20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5萬畝,其中水田85.2萬畝。是“國家重要商品糧油基地縣”、“國家糧油大縣”、“全國農業機械化示範區示點縣”、“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全省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和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廣大農民的熱切期盼,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近年來,漢壽縣委、縣政府啟動“六大引擎”,著眼全面、主攻短板、破除瓶頸、配強弱項,對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和農機裝備轉型升級予以高位推進,通過行政引導、理念引入、培訓引領、典型引路、項目引進、服務引向,2019年底,該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12.63萬千瓦,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1.35萬臺,大馬力拖拉機等高端裝備達6000餘臺。建成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示範基地20萬畝,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6萬畝。該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達80%。

突出政府扶持,狠抓行政引導。縣委、縣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機械化育插(拋)秧工作,把它作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成敗的關鍵。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將機械化育插(拋)秧工作與經濟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督導、同考核,做到政治上給位,經濟上給錢,工作上給力,為快速推進機械化育插(拋)秧提供了堅強保障。二是強化考核獎懲。縣委、縣政府將水稻機械化育插(拋)秧推廣列入民生工程建設十件實事之一,成立機械化育插(拋)秧工作領導小組,精心制定水稻生產機械化育插(拋)秧工作考核文件,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將育插(拋)秧推廣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鄉鎮,納入年度崗位責任制考評。三是強化補貼扶持。該縣把插(拋)秧機作為重點補貼農機,縣財政連續5年對插(拋)秧機實施累加補貼,今年對新購拋秧機每臺累補3萬元;對5個機拋秧示範基地每個扶持5萬元、一臺育秧機、1萬張育秧盤;對機插(拋)秧大田連片100畝以上的給予作業補貼;對新購乘坐式插(拋)秧機農戶贈送1000個秧盤、新購手扶式插秧機農戶贈送500個秧盤,激發廣大農機手開展機械化育插(拋)秧熱情。

突出觀念轉變,狠抓理念引入。水稻機械化育插(拋)秧技術推廣在該縣正處於示範引領向大面積推廣轉型的關鍵階段,水稻育插(拋)秧機械化一直是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最為突出的薄弱環節,存在關鍵技術瓶頸,嚴重製約該縣現代農業跨越發展。5年前,該縣大部分農民已習慣於傳統撒播和拋秧,雖然機插(拋)秧可實現穩產高產,但由於為機育秧用工多、工序雜、難度高,導致短期內全面推行機插(拋)秧困難。針對這一實際,縣委、縣政府立足長遠、主動作為、對症下藥,發動鄉村充分利用群眾會、廣播會、宣傳欄、宣傳車、技術手冊、農機專刊、田坎標語、電視網絡、微信平臺等積極向農民宣傳,使其知曉水稻育插(拋)秧機械化具有速度快、效率高、通風好、品質優、保穩產、能高產等特點,農民群眾對機插(拋)秧認同感逐步提高。

突出技術推廣,狠抓培訓引領。縣農業農機高度融合,充分發揮職能部門業務優勢,打出機插(拋)秧推廣組合拳。一是組建技術隊伍。農業農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成立專門技術指導小組,深入村組、農戶、田間,抓好苗床整地、軟盤育秧、機插培管,為機械化育插(拋)秧技術推廣有序推進提供技術保障。二是抓好技術培訓。農業農機通力合作、各展所長,農業部門負責育秧農藝技術指導,農機部門負責機插(拋)秧技術培訓,為機械化育插(拋)秧技術推廣鋪平道路。三是強化田間管理。農業農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加強技術服務,突出薄水插秧、淺水活秧、及時防治等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做好機插(拋)水稻全生長期的技術跟蹤服務,努力實現穩產高產。四是落實配套服務。在育插(拋)秧期間,農業農機制定配套服務方案,組成服務分隊,實行分片包機,指導安裝調試,對育秧及機插(拋)秧作業全程進行跟蹤服務,對油菜機播現場一對一技術指導。

突出輻射帶動,狠抓典型引路。突出機插大戶、合作組織、示範片區三個重點,示範帶動效應日益彰顯。一是抓“點”,培植機插大戶。每年扶持機插(拋)大戶50戶,在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下派技術骨幹與農機大戶接對幫扶,春插、“雙搶”全天候下沉指導。二是抓“線”,壯大合作組織。要求現代社破瓶頸、提檔次、上規模,組織理事長集中學習、現場參觀、取長補短、相互借鑑。目前,全縣1家國家級示範社、18家洞庭湖區示範社、89家湖南省現代農機合作社、1家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均已形成耕整、插(拋)秧、植保、收割、轉運、烘乾機械化服務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以社帶村、以村帶鄉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新格局已經形成。三是抓“面”,打造示範片區。著重培育巖汪湖、洋淘湖、罐頭嘴、坡頭、酉港、洲口、朱家鋪、株木山、毛家灘9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片,確保面積固定、人員穩定、服務緊跟,示範面積已逾10萬畝。

突出裝備升級,狠抓項目引進。縣委、縣政府大力引進中聯重科“智慧農機”項目,旨在催化該縣農機裝備快速轉型升級。該項目可提高水稻種植效率、增加農民種植收入、降低生產作業難度,年末將達月產100-150臺產能。一是建立1個機拋育秧技術培訓基地。設立缽體育秧培訓基地,承接湖南省育秧基地建設及相關技術培訓,為常德市提供後續拋秧機產品推廣與應用中的育秧基地建設指導、育秧技術培訓指導、特定區域秧苗供應。二是建立2個生態農業種養示範片區。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漢壽“六號大道”沿線建立兩個生態種養片區,進行公司化運作,依託農機合作社建立機拋秧推廣示範基地,實行訂單作業。三是建立5個先進實用農機展示平臺。建立5箇中聯農機產品展示平臺及育秧基地,前期進行產品性能宣傳、展示、推介,後期作為農機產品銷售平臺及育秧基地。鼓勵扶持示範片區現代社率先購置拋秧機,先試先行,形成可複製操作模式,輻射帶動全縣推廣應用。

突出協調管理,狠抓服務引向。本著強服務、重指導、促規範、求發展的工作思路,紮實提升服務質量。一是組建漢壽農機大市場。規範農機銷售門店、整頓農機銷售市場、組建漢壽農機大市場,使農機經銷規行入市,目前已有7家經銷企業和1家報廢拆改中心正式入駐。 二是開展補貼“一站式”服務。本著讓數字多跑路、群眾“最多跑一次”服務理念,建立農機購置補貼“一站式”服務大廳,辦理購置補貼相關業務不出市場,安全隱患得以消除。三是規範補貼全程化監管。緊緊抓住惠農政策機遇,全面鞏固提升農機裝備水平,調整充實農機購置補貼領導班子,明晰明確工作任務,層層簽訂責任狀,壓實工作責任;嚴格堅持“誰簽字、誰負責”問責制度,抓源頭堵漏洞;認真執行“四見”,堅持重點監管機具運行復核制度,確保國家惠農資金安全運行。

(漢壽縣農機事務中心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蔣永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