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瓶梅》對李瓶兒嚥氣的描寫看喪事啟動時的禮俗要點


從《金瓶梅》對李瓶兒嚥氣的描寫看喪事啟動時的禮俗要點


《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是以家庭為故事單位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貼近生活,描寫真實,是現實主義力作,其史料價值、文化價值、文學價值極高。明清時期一直到“五四”,《金瓶梅》的影響力遠大於《紅樓夢》及同期其他作品。所以,《金瓶梅》作為經典名著是名副其實的。

人總是要死的,所以誰家都會有喪事。古法條件下,喪事一直很講究很隆重,有許多規定和要求,但新中國成立後,將喪事禮儀和習俗活動視為封建迷信,但喪事活動依然不能禁絕。由於沒有政策層面和管理層面的約束,造成喪事禮儀和習俗既不統一,也不規範,三教九流,五花八門,東西南北,各行其是。亟待梳理和整頓。要確立健康、進步、文明的喪事操作,應當有一個標準,然後對照標準進行取捨。這個標準本來就是有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古法喪禮,即《儀禮》《禮記》《朱子家禮》等規範文本所定製的喪事儀禮要求,二是民間習俗,即民間傳承的喪禮要求,其中經典名著的傳承是相對較為可靠的和規範的。《金瓶梅》總共100回,寫李瓶兒死後喪事用四回,前面寫李瓶兒將要死用兩回,後面寫吳月娘上墳又用了一回。是研究古典喪事禮俗的最重要的範本。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潘道士法遣黃金士 西門慶大哭李瓶兒”中,李瓶兒嚥氣之後,“西門慶率領眾小廝,在大廳上收卷書畫,圍上圍屏,把李瓶兒用門板抬出,停於正寢,安放几筵香案,點起一盞隨身燈來。專委兩個小廝在旁侍奉:一個打罄,一個燭紙。一面使玳安:快請陰陽徐先生來看時批書。”這一小段字數不多,所蘊含的喪禮禮俗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停屍正位。一般習俗,喪事停屍男在正堂,女在正寢。標準的四合院,前面為堂,後面為寢,左右兩邊為廂,廂與寢交接的角樓為閣。家小業小就是三間屋兩頭房的,中間那間大屋就是堂。所以,在民間停屍的地方叫靈堂。《儀禮-士喪禮》有:“死於適室。”《朱子家禮》要求:“疾病遷居正寢”,即按喪禮文本規定,在人死之前停喪地方就已經確定了,但民間習俗,一般人死後才確定停屍地方。

人嚥氣後,第一步應當移屍正位。移屍正位前,應當騰清靈堂,即將靈堂內與喪事不合的東西進行騰退或遮蔽。西門慶收卷書畫、停屍正寢就是這個意思。

(2)門板停屍。從《儀禮》和《禮記》的記載來看,逝者停屍躺的地方就叫床。《禮記-喪大記》所謂:“遷屍於床。”《儀禮-士喪禮》在講喪位時說:“婦人俠床,東面。”指的都是停屍床。古法的停屍床應當是特製的板床,沐浴、飯含、小斂等都是在停屍床上進行的。現時條件下,停屍床一定要用平鋪木板的板床,不能用繩床。板床平整,屍體不易出問題,繩床凹陷,極容易造成屍體變形。沒有板床的,可以用兩條長凳橫上門板作為停屍床。正常情況下,從衛生、情感、心裡等方面考慮,停屍床不適合其他人再用,事後都是要焚燒的,用門板就可以避免燒掉。按書中的介紹,西門慶家境是不錯的,仍用門板停屍,可見當時用門板停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喪事習俗。

現時生活中,喪事停屍一般也是用門板。

(3)帷堂。《儀禮-士喪禮》有:“帷堂。”鄭玄注:“殮必帷之者,鬼神尚幽暗故也。”按古法喪禮文本要求,停屍時,應當置布幕,將逝者停屍的地方帷護起來,即帷堂。《儀禮-士喪禮》有:“君使入吊,徹帷。”“君使入禭,徹帷。”所謂徹帷,就是將帷幕掀起了,讓弔喪者見見逝者。入吊入禭後,再將帷幕放下去。《金瓶梅》所謂圍上圍屏,這裡的屏是屏風,即站立的摺疊隔板,用於遮風遮光遮擋視線等,圍屏就是用屏圍成一圈。後文還有:“僱了許多裁縫,在西廂房先造帷幕、帳子、桌圍,併入殮衣衾纏帶、各房裡女人衫裙,外面小廝伴當,每人都是白唐巾,一件白直綴。”因此,圍屏應該是暫時的,製作帷幕需要時間。

現時城鄉喪事活動,停屍帷堂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

(4)焚香置火。所謂焚香,即點燃股香;所謂置火,就是點燃長明燈火。一般來說,焚香應當有用於插香的香爐或香座,根據香爐或香座的情況確定焚香的位置。操作上,可以單獨置香案擺放香爐或香座,也可以將香爐或香座直接放在案祭的供桌上。停屍屋內不置供桌的,也可以將香爐放在停屍床頭,放在屋內的家堂桌堂上也行。置放香案香爐有一個原則,即要將香案香爐放在中正顯眼的地方,不要放在牆角、門後、桌床底下等。地區習俗上對焚香和置放香案香爐有要求的,按要求辦,如有的地方將香案和靈火放在一起,合稱香火,不間斷加香撥火即續香火,也是不錯的。所謂“香火“,大體就是源於此處。有香火,說明後繼有人,香火不斷,說明子孫綿綿。《金瓶梅》所謂几筵香案和隨身燈,應該就是香火的意思。

《儀禮》和《禮記》都沒有關於焚香置火的說法,所以,焚香置火是後世民間形成的習俗。

現時城鄉喪事活動,焚香可以搞,具體理由有兩點:其一,焚香本來就可以用於祭祀,喪事焚香,順理成章;其二,焚香可以緩解停屍房間的屍氣或異味。

(5)置盆燭紙。燭紙應當在盆裡,這裡沒有明說。但後面有,李瓶兒出殯之日,“那女婿陳經濟跪在柩前摔盆”。《儀禮》《禮記》《朱子家禮》中,都沒有提到喪盆,可見喪盆不是禮法要求,而是民間習俗,具體怎麼來的,難以稽考。但《金瓶梅》中有,說明明代中期已經有了。

現時城鄉喪事活動,一般都是有喪盆的。

(6)批書。批書是古典時期的舊俗,即請陰陽先生看時定日,將逝者及出殯等情況做成書面材料,張掛起來。陰陽先生根據逝者生辰、嚥氣的日期和時辰等,結合主家確定的停喪日期,據以確定入殮、成服、出殯等日期和時辰,以及屬相忌諱等。

現時城鄉喪事活動,請陰陽先生擇時看地,一般都有,但批書的習俗少見。《儀禮》中規定,喪事出殯日是占卜得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