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的姓氏習俗,究竟形成於什麼年代,現在已很難考查。按理說,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就已經有姓氏習俗了。人類的原始部落就應當有名稱。那時的部落名稱就是姓氏的濫觴。但是,那時並沒有發明文字,對於那些部落的名稱,只有靠口頭傳說,才能保存一些記憶。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樣零星的傳說與記憶,自然免不了有許多脫漏與錯訛。而且即使是正確的,也只能是上古姓氏中極少的一個部分,不可能是大部分,更不可能是全部了。大約是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發展和演變,人的認識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對直系親系的無限制的亂交產生了厭惡,並逐漸地感受到了“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的生物學原理。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些,都是積累了母系時代長期經驗的結果。大概是發現了同一血統交合不利於後代,於是,首先要求對不同血統的各個氏族要加以區分。同時,由於種族的不斷繁衍,居住地域也開始分散。根據繁衍的親疏,後住地域的遠近,一族之內,自然地就走了若干個分支。這對各個氏族加以區分,也就有了可能。對各個氏族若干分支加以區分的特殊標誌,就是姓。從這一點看,“姓”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誌。從婚姻角度看,是從氏族的內婚制發展到氏族的外婚制的一個重要標誌。“姓”就是用來“明世系”、“別婚姻”的。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由於姓的起源,是以母系為中心的,而與父系無關,因此,初民取姓,大都從“女”旁,如“姚”、“嫂”、“姬”、“姜”“妙”、“贏”、“姑”、“壇”等。

正由於“姓”的產生是脫胎於母系氏族社會,因而對“姓”的詮釋,也充滿了母系的諸多色彩。許慎的《說文解字》對“姓”解釋說:“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可見,“姓”的意義就是“女”所“生”。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姓的血緣關係,直接地說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而這正是母系氏族社會每一個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

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序說:“生民之本,在於姓氏。男子稱氏,所以別貴賤。女子稱姓,所以別婚姻。”班固等人編撰的《白虎通義》“姓名”篇也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宗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禮別類,同姓不得娶,皆為重人倫也。”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在《亭林詩文集》中也說:“姓也者所以為女防。”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再加之活動地域的不斷擴展,職業身份的不斷變化,原先的氏族也就不斷分成若干新的氏族。繼而,原先由母系計算的血緣關係,也就逐步地發展到由父系來計算血緣關係了。《通鑑·外紀》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記述:“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兮。”這樣,一個“姓”也就分成若干分支。這便是“氏”。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分為12個姓,即姬、姑、西、祁、己、滕、箴、荀、任、信、偎、依。這12個姓,散居到各地以後,又不斷地衍生,於是也就再生成若干個氏。比如,贏姓分衍出來的氏就有14個,即徐、郯、菖、鍾離、運菴、蔬裘、將梁、黃、江、修魚、白冥、蜚廉、秦、趙。姬姓分衍成61個屬地,432個氏;己姓分衍成3個屬地,13個氏;任姓分衍成10個屬地,13個氏。

中華姓氏的歷史變遷,史前時代的姓氏到底是什麼樣的

由於“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是“姓”的分支,是父權社會的產物,反映出一定的佔有關係;因此,當時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長制氏族都以“氏”來稱謂。它們的首領也就是氏族的代表,也就用氏來專稱,如黃帝稱軒轅氏,炎帝稱烈山氏(或厲山氏),堯稱陶唐氏,舜稱有虞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