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來自良知的審判高於所謂的公正裁決,良知的法庭才是最高級別的法庭。” —— 甘地

《訓練日》這部影片為阿隆佐警探的扮演者——丹澤爾-華盛頓贏得了一尊奧斯卡。丹澤爾通過此片完成了成功轉型,他曾一向扮演正面的角色,而在此片中卻對一個大反派駕馭得令人驚歎。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該片講述了無法無天的重案組警探阿隆佐與正直的新手警員霍伊特二人之間的較量,在為期一天特訓中,阿隆佐試圖將霍伊特改造成他需要的人為他做事,而霍伊特沒有就範,不但如此還成功逆襲破壞了阿隆佐的計劃。

表面上影片宣揚了正義打壓了罪惡,實際上它還有更深廣的意義——通過兩個角色反映出當代兩種思潮的碰撞:自私的功利主義和具良知的普世價值。

​阿隆佐:叢林霸主的功利主義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阿隆佐是名非常經驗老道的“黑”警探,他藐視人權與法律,崇尚功利主義。他在都市的叢林中呼風喚雨,與罪犯做交易,通過威脅利誘和欺騙使人就範,不擇手段的達到目的。他說:“要保護羊,就必須抓住狼,而只有狼才能抓住狼”,所以他定要做那隻頭狼。故事發展的背景是阿隆佐一言不合殺了一個俄羅斯黑幫的重要人物,被黑幫索要鉅額賠償金,他一介地區緝毒警,鬥不過國際黑幫組織,只好想辦法籌錢。

作為一個功利主義者,阿隆佐真的相信自己“功大於過”,這是功利主義的核心道德立足點。他認為在總體上,該受到懲罰的人會得到應有的懲罰,他認為那些惡棍就該死,而且往往無法依靠司法程序。因為司法系統裡也有腐敗,對那些人人皆知的黑老大們,又總是因證據不足無法定罪。但是久而久之,功利主義者的邏輯自洽會讓他們模糊善惡的界限,因為他們常常需要犧牲“一點點”公正,所以會越來越扭曲。

阿隆佐這個角色在現實中屬於特例,而他代表的是美國進入新千年(影片拍攝於2001年)之際普遍存在的利己功利主義思潮。當社會的物質文明發展到頂峰,社會競爭壓力驟然增大,再加上信息產業爆發所促成的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就很容易帶來這種思潮。而之後幾十年的發展中我們發現,這種思潮在全世界範圍都很流行,一直到今天。

阿隆佐的人格是很複雜的。他的行事風格狡猾且狠辣。他會用筆去捅毒販的喉嚨,讓他吐出藏在胃裡的海洛因,但這只是為了作為籌碼威脅毒販索要情報。他把車停在十字路口,用槍指著霍伊特警員逼他吸致幻劑(一種毒品),只為了讓他打破規則將其同化,而後會負責幫霍伊特尿檢作弊。他會狠揍一頓試圖性侵女孩的人洩憤,但不會逮捕他們。他會用假的搜索令硬闖嫌犯的家並偷走他的錢,被發現後還當街與小混混展開槍戰。他甚至為了籌錢,殺了大毒梟羅傑,奪走了他的鉅額現鈔,並偽造正當防衛現場。影片以這樣人格的體現,傳達出利己功利主義能給人帶來的極端化影響。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功利主義本身是僅趨向得到一個整體上好的結果,而以結果為驅動的行為難以避免其狹隘屬性,在過程中必然忽略不被衡量的非結果的成本。人畢竟不是機器,再怎麼精打細算,大多數人的內在個性也不會歸附於理性,況且有太多的算不清和誤判。所以利己功利主義在對人的心理行為塑造上,它的狹隘屬性會導致如同阿隆佐所展現出來的狡詐和冷酷。而對於一個由大量這類個體所組成的群體而言,其內耗和自我毀滅能力是強大的。

霍伊特:​新晉警員的公德良知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霍伊特警員年輕,他的理想是要當一名合格的警探,要懲治壞人保護好人,維護社會秩序和正義。他的這些理想在阿隆佐看來就是單純無知,甚至是愚蠢。

霍伊特曾經在學校裡是出了名的四分衛。他能在尚未從致幻劑和啤酒的麻醉作用中恢復的情況下,徒手製伏兩個試圖性侵十四歲少女的小混混。他能在羅傑被打死後,擺脫阿隆佐一幫人的控制,從阿隆佐這個老炮手中奪槍反制,還教訓了他的一個部下。

缺少經驗的霍伊特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再強也無法抗衡整個系統,但他內心一直有個聲音在呼喊著“不該是這樣的”。他最終甚至賭上了自己的警探前途,他不要這樣的訓練日,他不接受這樣的晉升,不接受沒有善惡界限的叢林法則。他在被阿隆佐陷害自己未果後去阻止了阿隆佐的計劃,他不要錢也不要命,只要真正意義上的公正。

霍伊特的良知是他第一時間救下了巷子裡即將被實施的性侵的十四歲女孩,他的良知是對老炮們的勇敢反抗,他的良知是單槍匹馬闖龍潭,生生把叢林霸主從王座上拽了下來。在整個過程中,霍伊特頂住了阿隆佐的威逼利誘,他也沒有用犧牲無辜的手段施行公正,因為他有自己作為警察的良知。

霍伊特這角色所代表的是基於人性良知的普世價值思潮。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人本主義就成了西方價值觀中的一個主要成份。一直髮展到今天,人本普世價值的思想貫穿西方社會構架的許多方面。從霍伊特身上所反映出的人格特徵是單純善良,正直果敢。這種人格特質與普世價值中的理想主義巧妙的呼應。

霍伊特身上勇敢的特質傳達出堅持公正的普世價值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西方文明從中世紀教條的黑暗時代跨度到人本主義,期間付出了太多的犧牲,從這一點上該影片投射出來的一點啟示,就是現在的文明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需要大家努力爭取並對其進行勇敢捍衛的。

在一個充滿了快節奏的殘酷競爭的社會里,自私的功利主義非常主流。但越是如此,人們內心越是渴望一種迴歸。

影片通過霍伊特這個角色,釋放出現代都市中人們內心的聲音,表達了崇尚公正的普世價值是值得我們再一次去勇敢捍衛的。

​史邁利:麻木民眾的良知與覺醒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這是一部犯罪體裁的影片,但其實影片裡貧民窟這個小範圍的人們所代表的,正是麻木的社會大多數。他們脆弱,有時會墮落迷茫,又因此而更會縱容墮落,反而見不得天天伸張正義的“傻子”。但是在特定情形下,麻木的民眾也是會覺醒的。

​史邁利這些人都是危險分子,他們從小生活在充滿毒品和暴力的貧民窟,他們冷酷,野蠻,不講道理,平時就是幹一些非法的勾當,在利益面前人命算不了什麼,尤其是一個無名警察的命。阿隆佐知道無法控制霍伊特,又不想讓他壞了自己的事,就給利益作為交換,讓史邁利充當殺人的刀要幹掉霍伊特,兩人設了圈套把霍伊特騙到史邁利家中。

時辰到了,史邁利和他的幾個小弟把霍伊特拖進家裡的浴室準備行兇。小弟按照慣例先把即將受害者身上值錢的東西搜刮下來,這時候發現了一個女孩的錢包,錢包裡還有女孩的照片。這是被霍伊特救下來的女孩的錢包。而這個女孩恰巧是史邁利的親戚。霍伊特解釋是自己救了女孩,錢包是她離開現場前掉落的。史邁利打電話給女孩得到了確認。

於是,霍伊特得救了,因為自己的正直。而史邁利是為了感謝霍伊特放棄了利益。劇情就此出現了有趣的反轉。​史邁利坦言其實自己也不喜歡阿隆佐,還告訴霍伊特去哪可以找到阿隆佐。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當霍伊特單槍匹馬去找正在準備動身的阿隆佐時,號稱最危險的社區裡的人並沒有阻攔他。​他們明白髮生了什麼,他們見過這個菜鳥,知道他和阿隆佐不是一路人,當然了,也和他們不是一路人。

社區裡的人們變成了吃瓜群眾,他們平時裡的囂張跋扈和兇狠在此時都齊刷刷的收了起來,甚至非常的安靜,就好像在屏息見證歷史一樣。

霍伊特與阿隆佐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1V1槍戰打鬥,最終霍伊特憑實力成功阻止了阿隆佐的計劃,他拿到了阿隆佐辛苦搞來的不義之財。此時社區裡的大家都開始看清了局勢。阿隆佐惱羞成怒的命令吃瓜群眾們幫他收拾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警員,可是沒有人聽從他的命令。

《訓練日》:兩種人格衝突的背後,實則是兩種社會思潮的劇烈碰撞


阿隆佐簡直不敢相信這幫“子民”的反應,他們這是怎麼了?阿隆佐開始心虛,他開始咆哮,開始宣佈這是自己的領地,自己是這裡的怙主,這裡的人都有賴於他的保護,誰也無法擊敗他。聽到這些話,人們表現出徹底的失望,老年人轉頭回了屋,自己的情婦也關上了窗戶不再理會他。而此時卻更是有人站了出來,把槍口直接對準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阿隆佐,並吩咐霍伊特可以帶著錢安全的離開這裡。這錢,是霍伊特要的公正,是可以分清黑與白的證物,也是阿隆佐的命。臨走前,霍伊特扯掉了阿隆佐掛在胸前的警徽。

民眾覺醒了,他們看到了一場公正對抗扭曲的勝利,於是也激發了他們內心正義的本能。從史邁利到街區的人們,他們代表了普羅大眾的民意,他們會迷茫和墮落,但也有良知也會覺醒。民眾的覺醒,便是瘋狂利己功利主義​者命運的終結,是從功利主義叢林裡走出來的前提。在民眾的心中,一直存在著公正,但若是沒有“霍伊特們”的出現,麻木並不會自動消退。

結語

影片的最後,是阿隆佐開著車遭遇了俄國人的堵截。俄國人一邊開著玩笑一邊架起了機槍,原來他們根本就不在乎什麼錢。第二天,阿隆佐警探遇難的消息上了新聞,新聞裡並沒有爆出他的黑料,這個結局是“體面”的。

​訓練日沒有如阿隆佐所計劃的進行,但霍伊特卻通過了一場真真正正的特訓。一名新手警員經歷了一場生死和信仰的抉擇,他做了對的選擇。如果說霍伊特是萬幸的,那麼他的倖存更顯得可貴。

原本的功利主義所講的立場,是讓快樂最大化再乘以數量最大化,也就是儘可能為大多數人謀取快樂。可是在這當中會有許多情況下必須要犧牲少數無辜的人,以便達到“整體的結果是好的,而這在本質上是不公正的。更糟糕的是,在實際操作當中,人類的習性又會對這“必要的犧牲”進行濫用,最終就會演變成“不計入對他人後果的利己功利主義”。

就像阿隆佐的悲劇,影片中的他曾說到,看到霍伊特警員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然而他卻一步步變成了“狼”,這都是拜選擇了功利主義所賜,最終模糊了界限,迷失了初心。

但當人們內心的公正覺醒之時,會看破功利主義中追逐結果的假象,就像影片開頭時的那樣,讓普世的紅日,徐徐東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