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来自良知的审判高于所谓的公正裁决,良知的法庭才是最高级别的法庭。” —— 甘地

《训练日》这部影片为阿隆佐警探的扮演者——丹泽尔-华盛顿赢得了一尊奥斯卡。丹泽尔通过此片完成了成功转型,他曾一向扮演正面的角色,而在此片中却对一个大反派驾驭得令人惊叹。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该片讲述了无法无天的重案组警探阿隆佐与正直的新手警员霍伊特二人之间的较量,在为期一天特训中,阿隆佐试图将霍伊特改造成他需要的人为他做事,而霍伊特没有就范,不但如此还成功逆袭破坏了阿隆佐的计划。

表面上影片宣扬了正义打压了罪恶,实际上它还有更深广的意义——通过两个角色反映出当代两种思潮的碰撞:自私的功利主义和具良知的普世价值。

​阿隆佐:丛林霸主的功利主义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阿隆佐是名非常经验老道的“黑”警探,他藐视人权与法律,崇尚功利主义。他在都市的丛林中呼风唤雨,与罪犯做交易,通过威胁利诱和欺骗使人就范,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他说:“要保护羊,就必须抓住狼,而只有狼才能抓住狼”,所以他定要做那只头狼。故事发展的背景是阿隆佐一言不合杀了一个俄罗斯黑帮的重要人物,被黑帮索要巨额赔偿金,他一介地区缉毒警,斗不过国际黑帮组织,只好想办法筹钱。

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阿隆佐真的相信自己“功大于过”,这是功利主义的核心道德立足点。他认为在总体上,该受到惩罚的人会得到应有的惩罚,他认为那些恶棍就该死,而且往往无法依靠司法程序。因为司法系统里也有腐败,对那些人人皆知的黑老大们,又总是因证据不足无法定罪。但是久而久之,功利主义者的逻辑自洽会让他们模糊善恶的界限,因为他们常常需要牺牲“一点点”公正,所以会越来越扭曲。

阿隆佐这个角色在现实中属于特例,而他代表的是美国进入新千年(影片拍摄于2001年)之际普遍存在的利己功利主义思潮。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顶峰,社会竞争压力骤然增大,再加上信息产业爆发所促成的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就很容易带来这种思潮。而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发现,这种思潮在全世界范围都很流行,一直到今天。

阿隆佐的人格是很复杂的。他的行事风格狡猾且狠辣。他会用笔去捅毒贩的喉咙,让他吐出藏在胃里的海洛因,但这只是为了作为筹码威胁毒贩索要情报。他把车停在十字路口,用枪指着霍伊特警员逼他吸致幻剂(一种毒品),只为了让他打破规则将其同化,而后会负责帮霍伊特尿检作弊。他会狠揍一顿试图性侵女孩的人泄愤,但不会逮捕他们。他会用假的搜索令硬闯嫌犯的家并偷走他的钱,被发现后还当街与小混混展开枪战。他甚至为了筹钱,杀了大毒枭罗杰,夺走了他的巨额现钞,并伪造正当防卫现场。影片以这样人格的体现,传达出利己功利主义能给人带来的极端化影响。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功利主义本身是仅趋向得到一个整体上好的结果,而以结果为驱动的行为难以避免其狭隘属性,在过程中必然忽略不被衡量的非结果的成本。人毕竟不是机器,再怎么精打细算,大多数人的内在个性也不会归附于理性,况且有太多的算不清和误判。所以利己功利主义在对人的心理行为塑造上,它的狭隘属性会导致如同阿隆佐所展现出来的狡诈和冷酷。而对于一个由大量这类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而言,其内耗和自我毁灭能力是强大的。

霍伊特:​新晋警员的公德良知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霍伊特警员年轻,他的理想是要当一名合格的警探,要惩治坏人保护好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他的这些理想在阿隆佐看来就是单纯无知,甚至是愚蠢。

霍伊特曾经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四分卫。他能在尚未从致幻剂和啤酒的麻醉作用中恢复的情况下,徒手制伏两个试图性侵十四岁少女的小混混。他能在罗杰被打死后,摆脱阿隆佐一帮人的控制,从阿隆佐这个老炮手中夺枪反制,还教训了他的一个部下。

缺少经验的霍伊特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再强也无法抗衡整个系统,但他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呼喊着“不该是这样的”。他最终甚至赌上了自己的警探前途,他不要这样的训练日,他不接受这样的晋升,不接受没有善恶界限的丛林法则。他在被阿隆佐陷害自己未果后去阻止了阿隆佐的计划,他不要钱也不要命,只要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霍伊特的良知是他第一时间救下了巷子里即将被实施的性侵的十四岁女孩,他的良知是对老炮们的勇敢反抗,他的良知是单枪匹马闯龙潭,生生把丛林霸主从王座上拽了下来。在整个过程中,霍伊特顶住了阿隆佐的威逼利诱,他也没有用牺牲无辜的手段施行公正,因为他有自己作为警察的良知。

霍伊特这角色所代表的是基于人性良知的普世价值思潮。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就成了西方价值观中的一个主要成份。一直发展到今天,人本普世价值的思想贯穿西方社会构架的许多方面。从霍伊特身上所反映出的人格特征是单纯善良,正直果敢。这种人格特质与普世价值中的理想主义巧妙的呼应。

霍伊特身上勇敢的特质传达出坚持公正的普世价值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西方文明从中世纪教条的黑暗时代跨度到人本主义,期间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从这一点上该影片投射出来的一点启示,就是现在的文明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大家努力争取并对其进行勇敢捍卫的。

在一个充满了快节奏的残酷竞争的社会里,自私的功利主义非常主流。但越是如此,人们内心越是渴望一种回归。

影片通过霍伊特这个角色,释放出现代都市中人们内心的声音,表达了崇尚公正的普世价值是值得我们再一次去勇敢捍卫的。

​史迈利:麻木民众的良知与觉醒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这是一部犯罪体裁的影片,但其实影片里贫民窟这个小范围的人们所代表的,正是麻木的社会大多数。他们脆弱,有时会堕落迷茫,又因此而更会纵容堕落,反而见不得天天伸张正义的“傻子”。但是在特定情形下,麻木的民众也是会觉醒的。

​史迈利这些人都是危险分子,他们从小生活在充满毒品和暴力的贫民窟,他们冷酷,野蛮,不讲道理,平时就是干一些非法的勾当,在利益面前人命算不了什么,尤其是一个无名警察的命。阿隆佐知道无法控制霍伊特,又不想让他坏了自己的事,就给利益作为交换,让史迈利充当杀人的刀要干掉霍伊特,两人设了圈套把霍伊特骗到史迈利家中。

时辰到了,史迈利和他的几个小弟把霍伊特拖进家里的浴室准备行凶。小弟按照惯例先把即将受害者身上值钱的东西搜刮下来,这时候发现了一个女孩的钱包,钱包里还有女孩的照片。这是被霍伊特救下来的女孩的钱包。而这个女孩恰巧是史迈利的亲戚。霍伊特解释是自己救了女孩,钱包是她离开现场前掉落的。史迈利打电话给女孩得到了确认。

于是,霍伊特得救了,因为自己的正直。而史迈利是为了感谢霍伊特放弃了利益。剧情就此出现了有趣的反转。​史迈利坦言其实自己也不喜欢阿隆佐,还告诉霍伊特去哪可以找到阿隆佐。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当霍伊特单枪匹马去找正在准备动身的阿隆佐时,号称最危险的社区里的人并没有阻拦他。​他们明白发生了什么,他们见过这个菜鸟,知道他和阿隆佐不是一路人,当然了,也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社区里的人们变成了吃瓜群众,他们平时里的嚣张跋扈和凶狠在此时都齐刷刷的收了起来,甚至非常的安静,就好像在屏息见证历史一样。

霍伊特与阿隆佐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1V1枪战打斗,最终霍伊特凭实力成功阻止了阿隆佐的计划,他拿到了阿隆佐辛苦搞来的不义之财。此时社区里的大家都开始看清了局势。阿隆佐恼羞成怒的命令吃瓜群众们帮他收拾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警员,可是没有人听从他的命令。

《训练日》:两种人格冲突的背后,实则是两种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


阿隆佐简直不敢相信这帮“子民”的反应,他们这是怎么了?阿隆佐开始心虚,他开始咆哮,开始宣布这是自己的领地,自己是这里的怙主,这里的人都有赖于他的保护,谁也无法击败他。听到这些话,人们表现出彻底的失望,老年人转头回了屋,自己的情妇也关上了窗户不再理会他。而此时却更是有人站了出来,把枪口直接对准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阿隆佐,并吩咐霍伊特可以带着钱安全的离开这里。这钱,是霍伊特要的公正,是可以分清黑与白的证物,也是阿隆佐的命。临走前,霍伊特扯掉了阿隆佐挂在胸前的警徽。

民众觉醒了,他们看到了一场公正对抗扭曲的胜利,于是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正义的本能。从史迈利到街区的人们,他们代表了普罗大众的民意,他们会迷茫和堕落,但也有良知也会觉醒。民众的觉醒,便是疯狂利己功利主义​者命运的终结,是从功利主义丛林里走出来的前提。在民众的心中,一直存在着公正,但若是没有“霍伊特们”的出现,麻木并不会自动消退。

结语

影片的最后,是阿隆佐开着车遭遇了俄国人的堵截。俄国人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架起了机枪,原来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钱。第二天,阿隆佐警探遇难的消息上了新闻,新闻里并没有爆出他的黑料,这个结局是“体面”的。

​训练日没有如阿隆佐所计划的进行,但霍伊特却通过了一场真真正正的特训。一名新手警员经历了一场生死和信仰的抉择,他做了对的选择。如果说霍伊特是万幸的,那么他的幸存更显得可贵。

原本的功利主义所讲的立场,是让快乐最大化再乘以数量最大化,也就是尽可能为大多数人谋取快乐。可是在这当中会有许多情况下必须要牺牲少数无辜的人,以便达到“整体的结果是好的,而这在本质上是不公正的。更糟糕的是,在实际操作当中,人类的习性又会对这“必要的牺牲”进行滥用,最终就会演变成“不计入对他人后果的利己功利主义”。

就像阿隆佐的悲剧,影片中的他曾说到,看到霍伊特警员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然而他却一步步变成了“狼”,这都是拜选择了功利主义所赐,最终模糊了界限,迷失了初心。

但当人们内心的公正觉醒之时,会看破功利主义中追逐结果的假象,就像影片开头时的那样,让普世的红日,徐徐东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