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在滿洲留了多少兵力?情況如何?

揚州李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說東北,不要說滿洲。

滿洲是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稱呼,將中國的東北胡說成是滿洲,目的是扶持偽滿洲國分裂中國。實際上,東北並不是滿族的地盤,以建州女真為例,他們直到明代才進入東北地區,之前都在遠東晃悠。東北從幾千年前,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甚至包括韓國人自稱的祖先高句麗,也有大量的漢人。

所以,把東北說成是滿洲,也就是滿族人的地盤是極為荒謬的說法。


只要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成為東北。

滿清入關以後,在關外沒有留多少軍隊,也沒有留什麼人。

因為當時稍微有些本事的滿族人,都不願意留在關外苦寒之地受苦,想方設法入關享福。

清朝初年,在滿洲設置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滿洲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關內地區。

當時關外滿族人非常稀少,地廣人稀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屬於吉林將軍管轄的寧古塔,就是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

今天牡丹江不算什麼偏僻地方,但當年就是苦寒的流放地,根本沒有人煙。

被流放到這裡的犯人,一路上經常走一天,都看不到一個人。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就是因為這樣,滿清怕漢人進入東北後反客為主,將地盤全部佔了,所以採取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條邊,禁止漢族移民進入其腹地。

但旗人卻不願意去東北。

乾隆時期,由於人口大增,很多旗人家庭非常困難。因為旗人不是每個人都有國家補貼,有名額限制,沒有補貼的又沒有生活技能,很容易淪為赤貧。

當時乾隆自以為是的想了個好辦法,也就是送大片土地,送房屋,送農具和牲口,還給一筆安家費,讓這些活不下去的旗人去東北種地。

這在我們看來,簡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不到3年,去種地的旗人幾乎全部逃了回來,人家寧可在家躺著受窮也不去吃這個苦。

就具體人口來說,以吉林省為例,清初吉林省內民族主要為滿族、蒙古族和錫伯族等,漢族也有少量定居,但人數很少,主要是之前別抓過去種地的奴隸。

在清初,吉林全省人口總數竟然只有數萬人,直到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人口才約9.9 萬。這不到10萬人,還不僅僅是滿族,由此可以想象軍隊會有多少人。甚至直到清末鴉片戰爭時期的1850年,吉林人口才32.7萬。


薩沙


這是一筆糊塗賬,根本計算不清楚。

清軍入關後滿洲留了多少兵力這一問題比較複雜,幾乎不可能有確切的數字,只能進行粗略的估計。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兩大問題期待解決,第一後金控制區的總人口不能確定,也難以確定,只能估計;第二,多爾袞入關前的政治軍事決定使得清軍的最終兵力成了一個謎。(清軍入關之前,蒙古帝國林丹汗滅亡,喀爾喀蒙古和親、朝鮮成為藩屬國,已經無後顧之憂)

後金(1636年為清)的政治全局謀劃。

隨著後金軍事實力的進一步擴大,蒙古的林丹汗採取聯合明朝對抗後金的舉措。而內內喀爾喀卻早早於後金聯姻,蒙古內部分裂不斷。

1631年4月、1632年3月,皇太極把握機會兩次進攻林丹汗不,迫使其逃亡青海,部眾大都散落被皇太極收攏。1634年,林丹汗得天花病死。1635年,多爾袞再次征討林丹汗舊部,其兒子、妻子都歸順了後金政權。至此,後金東部的軍事威脅基本解除。

1636年,皇太極率軍突襲朝鮮王國,拋卻城池不打,用12天的時間兵臨朝鮮國都的城下,開始圍城戰。同時,多爾袞襲擊江華島,將朝鮮國王的王妃、王子、宗親、大臣家眷俘獲78人。

1637年的正月,朝鮮各地救援國都的軍事行動基本毫無功效,於是,朝鮮國王出城投降,簽訂協議,朝鮮斷絕同大明的政治聯繫,成為大清的藩屬國。清軍此次軍事行動收穫甚大,斷絕了朝鮮和明朝的政治軍事同盟關係,成為了自己的藩屬國,同時又劫掠了一大批朝鮮人進入自己的控制區域。

至1637年初,清的周邊敵對勢力只剩下大明朝了。清軍如果攻打明朝,已經無後顧之憂,只會留下極少數的正規軍作為留守,具體數量很難估計和計算。(1636-1637清軍降服朝鮮戰役示意圖)

12萬清軍統一全國那就是一個笑話。

清軍入關之前,根據統計,滿洲八旗有309個佐領,18個半分佐領,這其中還有一部分蒙古的佐領,清朝末年,滿洲八旗中還有35個蒙古佐領;蒙古八旗有佐領117個,5個半分佐領;漢軍八旗有157個佐領,5個半分佐領。合計583個佐領,28個半分佐領。

1601年,努爾哈赤確定300人為一牛錄,這是一個行政、軍事、生產活動的綜合體,平時勞作,戰時就是軍隊,軍隊的主要構成就是壯丁,年齡為15-16歲到59歲的男性。

清代各個時期的牛錄壯丁數是不同的,皇太極時期大約在200人左右,康熙時期130-140人左右,嘉慶皇帝時期大約在150人左右,都是約略的數字,不能準確定下來。

牛錄的掌管者開始稱牛錄額真,1634年改為牛錄章京,入關之後改稱佐領。半分佐領則是指人員沒有達標的牛錄,也稱半分牛錄,壯丁數約略在100-150左右,達到200人壯丁數了就改稱佐領了。(范文程和多爾袞劇照,入關之前大清已經開始全民皆兵了)

多爾袞入關之前清軍的總數量可以計算出來,28個半分佐領可以合併成14個佐領計算,共計597個佐領,常備軍總數在12萬人左右,這只是平安時期的標配而已,戰爭時期的數量不止這麼多。

1644年農曆的四月初九,多爾袞感覺時間緊迫,手頭兵力緊張。此時范文程建議,建議大清為了將來可能的大發展,採取了全民皆兵的方式。多爾袞在幾天之內要求控制區內的10歲-69歲之間的男性全部參加軍隊,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全民皆兵了。

鑑於大清入關需要大量的軍隊,預估15-60歲的男性絕大多數都入關了,少數壯丁和10-15,60-70對的男丁絕大部分作為留守和後勤工作。此時大清的周邊已經沒有什麼威脅,朝鮮是藩屬國,主要為大清提供後勤物資。

那麼清軍入關之時,應該是全民皆兵,絕對不止12萬人。有人推斷清軍入關之時兵力總數為18萬人,加上吳三桂的5萬人馬,共計23萬人。那麼問題來了,大清當時的總人口沒有準確數字,只能預估。那麼預留滿洲的人員大都是10-15歲、60-70歲的男性在總人口的佔比也只能預估了。這就使得我們對滿清預留軍隊的數量成了一個預估加預估的預估,那麼這樣的出入就非常大了。

順治時,滿洲八旗增加8個佐領,蒙古八旗增加8個佐領,漢軍八旗增加47個佐領,約合軍隊12600人。此時作戰清軍的一個佐領統領的人數十分不確定,有的一個佐領手下的軍隊非常多,遠遠超過了200人,按照戰時的配置,一般情況下要增加100人左右作為戰損替補,這也是一個糊塗賬。譬如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一個團是2500多人,而和平時期只有1500人左右,因此八旗軍的非作戰時期的兵力和作戰是的兵力是有差別的。

普遍認為,清軍入關之前大清的總人口在200-300萬人之間,如果全民皆兵的話,預估當時的清軍總量在100-150萬之間,我們經常統計的大概是參與野戰的軍隊,還有大量留守的軍隊在本地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參與後勤補給工作,統計起來非常困難。

因此12萬清軍就統一了全國那就是一個笑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穿越再現彼岸


清朝入關前,因為沒有過具體的統計所以其實是難以計算,而且事實上這也跟本計算不了,因為明朝根本就沒有實際上統治過那片土地,而在努兒哈赤統一各部落也沒有統計過,還大多數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所以只能有一個大概的數據。


按照金國當時大約有七八萬的可戰之兵來算,人口總共也就是五六十萬而已(刨除掉老弱婦孺來看),七八萬已經是出兵的極限了。


估計了一個大概的總兵力以後,然後在統計出出兵關內的人數就可以得知清朝溜了多少人在大後方了。

據史料記載,清軍入關時,八旗出兵約四萬餘人,同行的蒙古八旗一萬五千人,此外還有漢軍八旗三萬餘人,以及投降的明軍和奴僕軍隊(朝鮮人,漢人等),共計十餘萬,對外號稱是20萬大軍。

所以清朝留守的軍隊人數應該是在三萬人左右,其實這是一個比較保險的數字。

因為當時的清朝其實也是不太敢冒險的,因為吳三桂手裡有三萬的關寧鐵騎(騎兵)可戰之兵,此外還有李自成號稱是百萬的農民軍,已經南明的百萬大軍。

所以在面對漢人這麼多的軍隊的時候,其實清朝也是不太敢放肆了,因此也沒敢將全部兵力壓下來,因為一旦失敗將會是滿族的滅頂之災,而且也沒有東山再起的資格了。


因此大後方,留守了近三萬的滿洲八旗是一個還比較正常的數字,根本原因就是多爾袞賭不起。


這個歷史很正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入關時,滿洲八旗四萬餘人,蒙古八旗一萬五千人,漢軍八旗三萬餘人,漢族降將孔有德等聯軍二萬餘人,各旗包衣、外藩 共計一萬人左右,對外號稱二十萬,加上眷屬、奴僕最多100萬人。

1644年清軍入關時,東北地區的人口,估計在200萬左右,因為目前沒有詳實的資料可查。努爾哈赤於1618年在今日遼寧撫順市的新賓縣建立後金政權,當時的領土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到1626年時,國土面積達到20.5萬平方公里,1644年入關時,後金一統東北地區,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此時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190.03萬平方公里,人口預計在250萬左右。

後金入關前兵制兵數向來是史界感興趣的問題,但因為各種材料矛盾重重,互有衝突,加之各人又存在不同理解,所以確實很難徹底地,無爭議地弄清楚。更何況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不懂滿、蒙文字是無法彌補的缺憾。個人感覺現在大家所依賴的《滿文老檔》等漢譯本實在存在著極大的問題,從無法弄清原版格式源流,乾隆朝重抄時漏抄和改寫、任意加註,到今人漢譯時不註明滿文轉寫,譯文本身又不能完美無缺,因此在很多問題上令讀者一頭霧水。校正、轉寫和翻譯臺灣已出版之40冊《舊滿洲檔》原件影印本,已經成了學界急需完成的課題,可惜因為版權等問題至今未能令我等愛好者滿意,實在是莫大遺憾。原文本身寫成已久,自知存在一些問題,而回帖中也有少許補充。後來蒐集各種資料,又形成許多想法。藉此回覆一併略談。但因為清入關前兵數問題牽涉範圍極廣,若要詳細追究勢必要把每一場戰役都一一剖析,我本來就不專研於此,最近之興趣精力也不在這上面,不免力不從心,只能挑幾個關鍵問題說一下,也不能一次寫完,只是隨想隨寫。為偷懶起見不專列參考,各種引用夾於行文中。方便起見,常見的史料也許會簡寫如下,文內不再加以註明:如明朝各朝實錄簡稱《神錄》、《熹錄》、《長編》等。清各種實錄稱《滿錄》、《武錄》、《高錄》、《宗錄》等。《滿文老檔》稱《老檔》。《舊滿洲檔》稱《舊檔》。《明朝檔案總彙》稱《明檔》。《明清史料》稱《史料》。《天聰五年八旗值月檔》稱《聰五年檔》。《天聰九年檔》/《漢譯滿文舊檔》稱《聰九年檔》。《崇德三年滿文檔案選編》稱《崇三年檔》。《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稱《內史院檔》。《盛京滿文逃人檔》、《盛京滿文清軍戰報》等稱《逃人檔》、《戰報》等。《歷代八旗雜檔》稱《雜檔》。《天聰朝臣工奏議》稱《天聰奏議》。《盛京刑部原檔》稱《刑部檔》。《八旗通志初編》稱《通志》。《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稱《通譜》。《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稱《事例》。等等。


建戈說教育


根據史料記載,清軍入關時,滿洲八旗四萬餘人,蒙古八旗一萬五千人,漢軍八旗三萬餘人,漢族降將孔有德等聯軍二萬餘人,各旗包衣、外藩 共計一萬人左右,對外號稱二十萬,加上眷屬、奴僕最多100萬人。

1644年清軍入關時,東北地區的人口,估計在200萬左右,因為目前沒有詳實的資料可查。努爾哈赤於1618年在今日遼寧撫順市的新賓縣建立後金政權,當時的領土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到1626年時,國土面積達到20.5萬平方公里,1644年入關時,後金一統東北地區,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此時的國土面積已經達到190.03萬平方公里,人口預計在250萬左右。



川娃的鄉村生活


清軍入關除了不能走的老弱病殘外,基本上能走的都跟著入關了,關外冰天雪天氣候奇冷,值此千載難逢之際有誰還會願意留守,事實上,也不需要留守,明朝守軍吳三桂與清軍合二為一,大順李自成只顧儘快逃命回關內,因而關外沒有後顧之憂無需留守,


開心98302


清軍入關時號稱二十萬,包括滿洲八旗四萬餘人,蒙古八旗一萬五千人,漢軍八旗三萬餘人,漢族降將二萬餘人,各旗包衣、外藩 共計一萬人左右,實際在十二萬左右。

而根據史料對清軍入關前滿洲八旗牛錄、蒙古八旗、漢族八旗總數的估計,清軍總兵力在十八到二十萬之間。

出關雖然是清軍的頭等大事,但保護滿洲根本之安全同樣重要,以軍事戰略的眼光來分析,留下三分之一軍隊,大約六到八萬人留守滿洲是一件比較合理的事情。




史海星槎


滿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