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五百年來發生了什麼?

【館主曰】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已肆虐三個月,經過白衣天使不分晝夜地英勇奮戰,勇敢的湖北同胞和英雄的武漢市民舍家拼命地頑強堅守,全國百姓齊心協力地居家隔離,疫情已現強弩之末,國內漸趨平緩。然而,國外疫情正急,歐美等國每日新增感染者數以萬計。病毒沒有國界,抗疫不分東西,環球同此涼熱。14億人付出高昂代價之後取得的這點成績,彌足珍貴,值得好好珍惜,不要動不動叫人抄作業,而應花時間覆盤有無可以做得更好,是否有成本可以更低的抗疫辦法。疫情並未消褪,各位友親還需耐心防疫,不到完全消失,絕不可掉以輕心。

疫情蔓延,為各色人等粉墨登場提供了大舞臺。有人腳踏實地用行動抗疫,有人道貌岸然地用嘴皮(或者鍵盤)“抗”疫。有人勇於擔當,有人熱衷甩“鍋”。有人崇尚科學,有人信仰玄術。有人韜光養晦,有人張牙舞爪。有人心懷天下,有人唯我獨尊。有人壯志凌雲,有人奴顏婢膝。有人美美與共,有人以鄰為壑。有人永垂不朽,有人遺臭萬年。自有人類的文明以來,就有了上述各色人等的記錄。套用列夫·托爾斯泰的句式,高尚都是相似的,卑鄙各有各的卑鄙。不過,人類的歷史一直向前,即使在酒池肉林的歲月,也總有英雄用血肉之軀搭起通往光明之橋。只是在這樣倒黴的歷史歲月裡,普通百姓大都是被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如果細翻歷史舊賬,這樣的歲月裡也沒有贏家,貌似最強大的惡人,最終的下場只會是更悲慘。歷史的劇本大多相同,編劇早已定調,沒有惡不被懲罰,沒有善不被褒揚。

館主這兩週因孩子自海外回京,按要求得居家隔離(比較幸運,若是近一週回來,那可就直接送去賓館隔離了)。居家隔離期間,有空再次拜讀何兆武先生的著作。這位已百歲的睿智老人就當今面臨的種種困惑和社會問題,早已給出了簡潔明快的答案。何先生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歷史可分為兩部分,即1500年以前的農業文明時代,

1500年以後的500年來人類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走進近代化,世界各國概莫能外,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讀完之後,頗有醍醐灌頂之感。獨樂樂不如與友同樂,從今日開始,館主陸續轉載何先生的智慧之言,期待朋友們讀後有所裨益。

本文摘自《何兆武思想文化隨筆》之《從身份到契約》一書,系何先生2000年3月在清華大學所做演講的部分內容,標題由館主所擬,內容略有刪改。

何兆武:五百年來發生了什麼?

《從身份到契約》,上海學林出版社,2020年1月


人類在地球表面上出現至少有幾百萬年,但是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僅僅只有5000年左右。這5000年的文明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叫作傳統的文明史,就是從5000年以前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到500年前,即公元1500年左右。這段歷史的特點是農業文明。我們知道,有了農業才可以定居,有了定居才可能有文明。農業社會是簡單的再生產,所以可以設想古代的農民生活大概幾百年也不會有顯著的變化(假使天下太平)。

最近500年的歷史從根本上有了不同,最顯著的不同表現在物質上。這500年的文明可以說是一個近代化的過程。近代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的過程。近代化和現代化,在英文裡是一個詞:modernization。它跟古代傳統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物質上,它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文明社會。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的生活年年不同,甚至天天不同。這種變化速度是以前的文明無法比擬的,因為它的生產是擴大再生產。隨著物質生活的擴大再生產,人類的思想、文化、精神面貌,相應地也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用古代幾千年不變的那一套文化或者思想,或者社會生活,或者風俗習慣,來適應今天的社會——按照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上層建築總要適合經濟基礎——物質基礎已經改變了,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當然也在不斷隨之改變。

人類有很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發展都是同步的。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從沒有文字到有文字的時候才開始的。可是一旦開始,眾多文明的進步卻各不相同,其中第一個邁入近代化的是西方社會。有幾件大事可以作為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第一件大事,就是地理大發現。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1498年達·伽馬發現了印度洋航路;1519—1521年,麥哲倫第一次環球航行,從此形成了真正的全球歷史。過去各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獨立的,每個民族都在發展它自己的文明。比如說,中國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不能說絕對沒有接觸,但是接觸非常少,相互間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影響。可是,今天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地點發生什麼事,都會馬上影響到另外一個地點。所以今天的世界越來越一體化,這應該說是從地理大發現開始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1517年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標誌著人類的精神從中世紀走入了近代。傳統社會是一個守舊的社會,它的生活基本上是年年重複的,所以它的思想必然傾向於守舊,也是年年重複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信仰主義者。但是近代的社會是日新月異的,近代的思想也是不斷地翻新、不斷地創新的。

近代化的另一個標誌,就是在思想上要突破傳統主義。西方舊的傳統是什麼?就是基督教的信仰。馬丁·路德的改革雖然不可能徹底——他並不否定上帝的存在,並不否定耶穌基督的存在,但是他否定了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是耶穌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他否定宗教的權威,否定信仰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


何兆武:五百年來發生了什麼?

第三件大事,是14世紀出現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開始時本來是學術思想的運動,但是後來就變成了不僅是個學術思想的運動,還是一個文化思想上的運動。用梁啟超的話來說,是以復古求解放。復古運動是指恢復希臘古代的文明。

古希臘文明跟中世紀基督教的文明有顯著的不同。第一,古希臘文明重視自然科學,而中世紀是信仰的時代,鄙薄自然科學。第二,古希臘文明是非常重視現實生活的,而宗教社會鄙薄現實生活,認為現實生活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近代科學的出現。每一個民族都有它傳統的科學,但是那個科學和我們嚴格意義上的近代科學是不同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近代科學和古代科學有所不同,古代的科學是猜測的、偶發的、天才的直覺。而近代科學則是有系統、有步驟、有方法、有目的地去追求一個真理。古代的科學結果和近代的科學結果也不一樣,近代的科學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地進步,可是古代的科學偶爾有了發現以後,又中斷了。

舉個最鮮明的例子,比如說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也是科學家——古代哲學就是科學,科學就是哲學——叫作阿瑞斯塔科斯,就提出來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是很早很早的時候。中世紀時,人們的認識是地心說,認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就把那個學說給否定了。一直到了哥白尼,才又重新提出日心說。近代科學開始於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不過當時並沒有很嚴謹的科學證明。一直到後來,過了一個世紀,比哥白尼晚100年出現了兩位科學家,第一位就是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定律;第二位稍微晚一點就是伽利略,伽利略畢生從事實驗科學,為實驗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個基礎上,一直到牛頓,到17世紀,最後總結了一套被稱為經典或古典的科學體系。17世紀以後,在牛頓學說的基礎上,出現了近代的工業。近代工業,最簡單地說,就是牛頓原理的應用。

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從而改變了人類生產的整個面貌。工業社會跟傳統農業社會最大的不同是擴大再生產,是日新月異的。工業社會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人類的思想、社會秩序、風俗習慣都會隨之改變。近代社會的轉型到19世紀完成了。19世紀以後,也就是近代化的過程完成後,西方就開始了現代化。今天又有人說現代化的過程已經完成了,於是又出現了後現代主義。

西方的近代化始於15世紀,完成於19世紀。這時,所有其餘的文明的近代化都還沒有開始,包括中國。中國知道牛頓原理是什麼時候?是19世紀60年代,離我們現在不過100多年。那個時候,在北京有個同文館,同文館設有算學館,相當於今天的數學系。算學課的總教習是浙江人李善蘭,當時中國最傑出的數學家。李善蘭第一個把牛頓體系介紹給中國。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真正邁入近代化的第一步是在19世紀60年代,這時西方近代化已經完成了。


何兆武:五百年來發生了什麼?

法國哲學家、思想家盧梭(1712-1778)


在這裡,我們回顧一下西方的歷史背景。在古代,西方有希臘文明和隨後的羅馬文明,輝煌了有1000年左右。但是到了公元5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滅亡了。當時的日耳曼人——也是今天很多歐洲民族的祖先,那時他們還是野蠻人,侵入了羅馬帝國。他們入侵以後,歷史就進入了中世紀。

到了15世紀以後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西方社會的眼界大大地擴大了。從文化領域來說,它首先出現在意大利,隨後傳播到北歐、德國、法國。隨著地理大發現,同時也由於地中海被土耳其人截斷了,經濟和商業的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因此意大利的一些城邦就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歐的一些國家,特別是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國家開始大規模地發展工商業、海外殖民,其中英國、法國是最先進的。用中國話說,這就叫“地氣”轉移了。

17、18世紀以後,有兩個因素使得西歐的國家變得特別重要了。一個因素是經濟因素。因為地理大發現以後,開闢了一個世界市場,誰佔據這個最優越的地理位置誰的經濟就發達,而英國和法國恰好就掌握了大西洋的航線,所以它們的經濟就最發達。隨著經濟的發達,必然出現文化的發達。這是經濟上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政治上的原因。馬克思講過,一切神權的鬥爭歸根結底都是世俗利益的鬥爭。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後,歐洲出現了各宗各派的宗教改革。這些宗教改革歸根結底都是代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他們有什麼樣的利益,反映在思想上,就有什麼樣的教派。過去,西歐各國信仰天主教,即服從羅馬教皇,其中心在羅馬,在梵蒂岡。宗教改革以後,各國的國王成為宗教領袖,實際上教權被王權控制了。這種宗教的獨立或半獨立有利於它的王權的統一。本來這些國家都是封建的落後國家,有點像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好幾十個國家,形成了很複雜的局面。一方面有傳統的貴族;但是另外一方面,有新型的、在法國叫作第三等級(第一等級是宗教貴族,第二等級是世俗貴族)的工商業者的市民階層,因為生產的需要,他們掌握了知識和財富。這些不同的等級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其中以第三等級的實力最強、人數最多,他們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權利。這就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

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了王權,建立了共和制度,這是歐洲大陸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它開闢了人類近代文明史的新面貌。過去的王權專制的政治形態不適合近代化的需要,所以制度一定要改,改成符合近代化需要的政治形態,或者說政治機器,而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就完成了這個任務。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