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到底缺不缺粮食用数据来说话!

中国到底缺不缺粮食用数据来说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到底缺不缺粮食用数据来说话!


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此外,在中亚,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麦、糖、土豆和胡萝卜;在欧洲,塞尔维亚已经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它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俄罗斯也表示将每周对粮食出口进行评估。


再加上一些国家被蝗虫侵袭,很多国家纷纷停止粮食出口,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耗国和进口国之一,中国是否会遇到粮荒的问题被业界提上日程。专家称,大陆粮食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


近来,越南等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中国作为粮食最大的进口国之一令外界担心是否会造成粮荒。中国粮食供应没问题。国内每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民众的口粮,但加上工业用粮肯定不够。


中国每年进口大量粮食的原因是用作工业品原料的粮食存在巨大缺口。比如进口玉米不仅用于饲料加工,医用酒精生产也需要玉米。另一种不够用的意思是中国粮食有结构性问题,一是贵过国际市场,所以有的用大陆生产的不如进口的;二是好粮精面高档粮需要靠进口;三是地区性缺粮,比如广东要大量进口泰国和越南大米。


所以,中国的粮食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从国外来的双重冲击,由于蝗虫袭击非洲、印巴,下一步还有没有自然灾害暂不清楚;同时,瘟疫冲击生产和销售,粮食生产国实施出口管制,令国际市场粮价陷入飚涨的恶性循环之中。


另外,冲击来自国内,中国粮食生产是否受瘟疫影响要等春播春种完成后看,以及到夏粮登场后作结论,但今年中国粮食遭遇自然灾害的前景堪忧,目前小麦条銹病已在9省发作,影响1,300多万亩,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中国农业农村部监测和专家会商结论说,今年中国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其程度可能重于去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到底缺不缺粮食用数据来说话!


我国粮食储备状况及当前市场粮价总体水平如何?


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的同时,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


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我国稻谷、小麦情况怎样?


我国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同比减少252万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尽管稻谷饲用和工业用粮有所增加,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部门合理安排政策性稻谷竞价销售,2月10日开始每周向湖北地区增加投放中晚稻80万吨,成交率仅0.28%,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


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由于消费结构升级,面粉消费下降,国内食用消费总体平稳,但饲用和工业消费有所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据农村农业部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缺口将加大到1亿吨以上。这表明中国既不是农业生产的大国,也不是农业生产的强国。中国正在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以每年4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虽然中国不甘心沦为粮食纯进口国,但农村农业部官员认为,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这种局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到底缺不缺粮食用数据来说话!


中国过去一直努力要把粮食进口控制在5%以下,现在看来,没能做到。政府转而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业内认为,农产品也会像石油一样出现问题,成为农产品的纯进口国。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粮食供应的安全。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3年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中国则位列第42位,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位)和韩国(24位)。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