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歸根曰靜,是為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經文:歸根曰靜。萬物的根都是一個,這個根就是“無”,“無”才能寂靜。萬物都歸根的時候,都處於寂靜的狀態,整個法界都安靜下來。修道士的心也安靜下來。如果不歸根,就躁動不安。歸根是修靜的方法,你安靜不下來,就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到生命的源頭,自然安靜下來。

經文:是為覆命。每一個生命體都有自己的命,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概念。莊子在《達生》中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這是莊子指導修行人如何看懂自己的生命。古代智者把生和命是分開來看的。生是生命活力,生的氣息。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命是誕生那一刻道所賦予的德性,生命體一生的軌跡就是命,這個命就是一種前定的安排。今天我們說命運,把命與運結合成命運,是指超越自己意志力的無法改變的安排,莊子告誡世人不要認為自己的意志力能夠超越自己的命運,儒家勸人認命也是基於這樣的思想。但“命運”一詞已經與“命”差距很遠,這需要深究。

傳統思想中關於人生命運的思考和勸告特別多。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但自由意志不能超越命運。這裡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的邊際是什麼?自由意志表面上看無所不能,實際上能力有限,生老病死都不能做主。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老子“覆命”一句有極深的意義,既破斥了後世認命說的消極性,又承認了自由意志的邊際。能夠回到賦予命運之初,重獲新的命運,好像系統重置,這與後世的改命說完全不同。這裡面是在探索人生的合理安排。王弼注:“靜則覆命,故曰覆命也。覆命則得性命之常。”

河上公則注不同:“言安靜者,是為復還性命,使不死也。”道家相信修道可以超越生死,河上公的註釋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爭議極大的問題。修行人真正修到寂滅的境界(玄同大定),則原來的命運安排已經失效了,會獲得新生命。這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致虛極,守靜篤”,能夠重獲新生命,使生命的軌跡發生徹底的改變。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經文:覆命曰常。帛書出土,人們知道常是恆的避諱,但這裡的常不是避諱,本來是常。老子原本中常與恆是不同的,作形容詞用恆,作名詞用常,因避諱都成為常字,使學人對常在不同組合中的精華義無法品味出來。為什麼能夠獲得新生命呢?

因為獲得了真常之道,永恆不變之道,不生不滅之道。常就是亙古不變,超越時間和空間。換句話說,就是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人人都被命運的繩子牽著做不得主,但修到寂滅境界(靜篤),一切重頭再來。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命後世分為天命和性命,但老子包含二者,不作區分。《尚書》說:“天命靡常,唯德是依”。一個朝代需要獲得合法性,就需要天命的授權。天命不會直接顯示出來,會考察德行來確定。周公認為周朝獲得了天命,所以能夠代替大國殷朝。周公是以德治國,稱為德治。老子是以道治國,稱為道治。老子的天命觀應該是“天命靡常,唯道是依”,就像後文說的“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子貢是孔子的親隨弟子,但他嘆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命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他能夠看到老師的文章,但沒有機會聽老師講“命”和“天道”的奧秘。也許孔子認為子貢聽不懂,或者說子貢的學習資格還不夠。可見“命”與“天道”是特別高深的學問,不是隨便傳的。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覆命的註釋歷來不同。陳鼓應說:“覆命,復歸本原”。(《老子譯註即評價》第124頁)覆命就是歸根,這與“各復歸其根”詞意重複。釋德清說:“命,人之自性”,甚為精確。自性為佛家語。

慧能對五祖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慧能用五個自性解說自己開悟時刻的切身感受。獲得五祖的印可。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莊子·至樂》記載了莊子妻去世的情節。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的好友惠施前去弔唁,看見莊子箕居(極不禮貌),敲著盆,唱著歌,毫無悲傷之情。惠施批評了莊子對妻子的無情,不哭也算了,何必還要唱歌呢!

莊子作出了極妙的回答:“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剛死的時候,我哪裡能不悲傷呢?莊子接著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但我再次觀察這個生命體,本來沒有生(機),不僅無生(機),而且這個形(肉體)也沒有,不僅沒有形(肉體),而且還沒有氣(元氣)。這裡莊子非常清楚的把生命分為三個部分:生(生機)、形(肉體)、氣(產生肉體的元氣)。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中國的道家學說是氣本論,萬物都來源於天地之氣,也稱元氣。氣本論是中華醫學的基本理論。歸根也分三步,第一步歸生(機,活力),第二步歸形(肉體),第三步歸氣(元氣,氣基)。歸氣已經在歸根的路上走得很遠了。氣形成的時候,生命體的命就已經確定,不能改變了,今後的人生軌跡已經預設了。莊子接著說:妻子的生命體“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

妻子也是從天地之元氣變為肉體,肉體生出生機活力,現在只是返回去罷了,如同春夏秋冬,早就安排好了,這就是命。最後莊子說:“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不通乎命”一句,與《道德經》“靜曰覆命”一句經文有內在聯繫。命的本意是命令,“父母之命”是也。稱為命,就是堅決執行,不問為什麼。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父母之命不問為什麼。命就是必然的安排,不能用世人俗智去分析對錯,猶豫不決。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必須執行。既然妻子這個生命體生老病死是命,哭就是對命的反抗,不順從,那是不應該的,這就是“不通乎命”想表達的。

命有三重含義:一,來自於更高層的命令,必須毫不懷疑的遵循執行,不得違抗

。二,生命體的預設軌跡,不可更改。三,形成於生命體的奇點時刻(誕生瞬間)。靜曰覆命的意義就十分明瞭,即致虛極,守靜篤的修行,能夠回覆到生命體形成之初的奇點時刻,那個時候命還沒有形成。生、形、氣、命四個階段十分重要,這就是莊子理解生命體的方法論,可以推出老子理解生命體的方法論。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覆命就是順著四個階段回覆到生命體的奇點時刻,可以重置生命體的軌跡。自性正是生命體奇點時刻的全部可能性或潛能慧能明心見性見到的正是生命體的全部可能性或潛能。宇宙成住壞空為一個大劫,生命體生來病死為一輪。不管宇宙還是一個小小的生命體都有誕生的那個奇點時刻,奇點時刻獲得了“命”,一切安排、潛能、法則,以後就如此生長、運行,於是牛生牛,馬生馬。世人就以為這是“永恆的真理”。

但證悟者知道世人錯了。牛和馬的命是奇點時刻以後的命,不是奇點時刻以前的命,因為那個時刻“命”還沒有,因此那個時刻牛不生牛,馬不生馬,多者說牛可以生馬,馬可以生牛。老子這裡提出“覆命曰常”,這個“常”原來就是常,不是避漢文帝諱才改為“常”,這點十分重要。宇宙重置,生命體重置,這是可能的,這是常,可以跨越“命”誕生的奇點時刻。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楞嚴經》有一種證悟境界極高的修行人,可以看得很遠,超過宇宙成住壞空的一個大劫。但他未到究竟涅槃,因為他只能看到八萬大劫這麼遠,超過八萬大劫就看不到了。所以這位未究竟證悟者知道“牛生牛,馬生馬”這個命,不能看到牛生馬,馬生牛這個命。

如此就知道覆命的意義了,換句話說,這個宇宙覆命之後,物理學規律都會失效,平行宇宙的物理學規律未必與我們這個宇宙的相同

。任何“規律”都可能失效,但必須回到奇點時刻才會發生。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經文:知常曰明。知道法界的真常之道,這才是真正的明,這個明就是覺性圓滿,如佛教中的大圓鏡智。世人愛惜生命,卻不知什麼是生命,甚至對生命毫無體驗。正像一個普通人天天飲茶,從來沒有品嚐過茶的清香。因為茶的清香必須在寂靜的心中才能呈現

。一旦有一天參加茶道宗師的茶會,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知茶有如此的清香味,讓心沉醉其中。世人雖然都在品嚐人生的滋味,但沒有“致虛極,守靜篤”,因此根本不懂真常之道,對人生的真味一無所知。

這就是不明,佛教稱為無明。只有“致虛極,守靜篤”,回到生命的根源,才能了知真常之道,內心才會生起無上的覺性,本覺明妙,人生真味才完整呈現出來。“知常曰明”和“明白四達”都把人的內在覺性稱為明,也就是內明心,就是玄照妙心,佛法稱為如來藏。洞察宇宙真常之道才是明,才是人的真知真覺。這要超過八萬大劫的視野。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是修行的根本目的,證道就是為了知常。一旦知常,人所有的行為都如理如法,都呈現道和,爭也將成為歷史。《道德經》與《易經》有隱蔽的聯繫,也有分歧。這裡就是分歧。這句經文很像《易經》的爻辭。《易·系詞》說:“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易經》以卦象來斷吉凶,老子以知常與不知常來斷吉凶。

古代是占卦文化時代,占卦只要求虔誠,齋戒沐浴即可,不要求“致虛極,守靜篤”的深度入定。老子雖然沒有排斥占卦,但要求更上一層樓,洞察宇宙真常之道,則無所不通,無所不吉。占卦是概率,神巫也有失手的時候,但“致虛極,守靜篤”的修法成功了,就沒有失手的時候。此句經文是對虛靜修法以警告的語氣再次強調,讓修行人不要半途而廢,否則後果極其嚴重。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老子使用連珠修辭法,環環相扣,理理相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經文:知常容。王弼注:“無所不包通”,容的造字是房中藏谷,谷已經廣大無邊,藏谷之房更是不可思議。修行人知宇宙真常之道,心胸頓時廣大無邊。陸九淵說:“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這就是無限包容。容是心胸廣大無邊,空間維度的廣大無邊,世間維度的廣大無邊,超時空維度的廣大無邊。

經文:容乃公,王弼注:“蕩然公平”。河上公注:“公正無私,眾邪莫當”。公正無私,蕩平一切私心邪念。高明認為是王公之公,大誤。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心胸如此廣大無邊,實現公平正義是必然的,宇宙有公平正義,銀河系公平正義,太陽系有公平正義,人世間有公平正義,當然後者對地球人最有價值。“公”是遠古哲人的夢想,老子有這個夢想,孔子有這個夢想,只是標準不太一樣,但對照出生地的不公平來說,都已經是極為崇高的了。

老子此處強調“公”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道德經的根本義。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不足者舉之。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78C)。老子又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C)。二章經文與“容乃公,公乃全”意義一貫。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經文:公乃全。王弼本作:“公乃王”,但註解是:“蕩然公平,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顯然與“王”字不合。從音韻上看,“王”“天”無韻。勞健認為“王”是“全”的訛誤。今從。

全就是全德之人,德無不備,與公相應。全德之人才是大公之人。莊子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莊子·天地》。這就是對於全的完整解釋,無疑這是老子講道的記錄。王代表的是統治力,不是德行。

經文:全乃天。全德之人才能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黃帝內經》的三大醫理之一,早就出現,到董仲舒才見諸文字。全乃天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經文:天乃道,這是天道合一思想

。研究家注意古代聖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但忘記了聖人的天道合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天人合一、天地合一、天道合一、人道合一思想的集大成。

經文:道乃久。久代表永存的思想,第33章說:“不失其所者久”,不離其根,可以長久。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沒身不殆。

沒身不殆即身沒不殆。嚴格講,身是形與心的合一,既不是單指肉體一不單指心。生、形、氣、命、性、精、神七者關係必須搞清楚。身在古代思想中意義很微妙,佛教中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道德經》沒有這麼複雜,但莊子這裡已經很複雜了,即認識已經很深入。但老子講道肯定會展開,莊子不過是記載了老子的講道內容而已。

醫學和道家生命論深度結合,形成中華醫學的醫理。老子思想是貫通哲學和醫學的,沒有把二者分開,而是認為醫學是道家哲學思想的必然延伸性是命的再次提升和昇華,完全沒有生命體的預設軌跡的含義,而是本性,與某個具體的生命體無關。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神指生命體的精神現象佛法中的神識、覺性,精指神識所依附的生命體的精元,比氣更為精微,更為本質,接近於無了。這也是勉強的解釋。後來精氣神合為一個體系,與肉體相對。現代人對生命體的理解很簡單,只是精神和肉體或者只是身體,所以對生命體的解讀越來越粗放了,對生命現象也像工業製品一樣來理解。精卵結合,好像二種化學元素的結合。這是誤導。

生命體是父母的神聖結合,豈能褻瀆。這個身指生、形、氣三者的混合體。身(生、形、氣)、性命、精神三重混合才是生命體的比較完整的理解。“沒身不殆”的身僅指生形氣混合體,不殆可以理解。釋德清注:“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即致虛極,守靜篤,必然得道,則神識不虧。今天說精神不朽,也有某種相同的內涵。

《道德經》第十六章精解(下)

此章從“致虛極,守靜篤”的甚深禪定和觀復的止觀雙運,至此正果成熟。第16章老子指導修心者深入禪定,止觀雙運,證得極為殊勝的境界。“觀妙”、“證常”、“得大光明”是老子實修所證微妙境界,這與《楞嚴經》、《圓覺經》的修法有所差別,各得其妙。道德經是文化、哲學、契悟三者皆具的古哲教法,此章則以契悟為要,是道德經得一成立的心法。

“致虛極,守靜篤”甚深禪定修法如下:

第一步要眼根與色塵脫離,致虛,

第二步要耳根與聲塵脫離,守靜,

向外奔馳的六根入根性之流,

始覺六根與六塵都是根性的如幻顯現。

一旦覺知根性如實,根塵如幻,

外境的動相已經不生,

外境的靜相蕩然無存,

所見之色與能見之眼混而為一,

所聞之聲與能聞之耳混而為一,

鼻、舌、身能所混而為一,

如此根塵一如,顯二滅二,

如此能所一如,顯二滅二。

我已入根性之流,

見性、聞性、味性、嗅性、觸性之流常性顯現,

根性之流歸向覺性之流,

覺性之流歸向空性之流,

根性、覺性、空性之流本來如一,

無二無別,隨緣顯現,

人我二空,如實證得,

能聞、所聞對待消盡,顯二滅二,

能覺、所覺對待消盡,顯二滅二,

能空、所空對待消盡,顯二滅二,

心中虛無一物,寂然一念不生。

虛之又虛,以致虛到極點,虛極,

靜之又靜,以致靜到極點,靜篤。

無內無外,

無生無滅,

寂滅妙境如實顯現,

萬物生長、勃發、開化、結果、枯萎,

如幻如化,無有盡時,

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我在玄同大定中妙觀它們返回自己的來處。

芸芸生物佈滿大地

倏忽物象遍滿虛空,

我的妙觀中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有形萬物都不能自己做主,

無形物象都是混成道體的隨緣化現,

它們按照主人的命令,

都在迴歸自己的根源。

有形生物、無形物象都躁動不安,

躁動中卻不由自主的迴歸清靜本原,

清靜才是如幻生物的根源,

迴歸自己的根源,本然清靜如實顯現,

清靜如實顯現才能復生,

我執不存,法執幻滅,

牛不再是牛,馬不再是馬,

命運之神開始注入新的生命軌跡參數,

讓牛生馬,讓馬生牛,

牛可為馬,馬可為牛,

萬物玄同,本性一如。

只有命運之神能夠超越成住壞空的八萬大劫,

真常不壞,猶如金剛,

命運之神就是本然的寂滅法性,

它讓每一個生命體開啟第二輪旅程。

認識真常不壞的命運之神,

才使大光明性如實顯現,

照破無始以來的無明。

世人不認識這位唯一真常的命運之神,

按照自己的有為習性干擾無為法則,

最大的凶兆就會降臨。

認識唯一真常的命運之神,

你的心胸會變得廣大無邊,

超越宇宙的盡頭。

你的心胸廣大無邊,

公平正義才會在法界實現,

實現公平正義是真正的德行圓滿,

德行圓滿才是順應上天,

順應上天才會證道,

只有證道才會永久長存。

子母相會,永不分離,

寂滅法性,無二無別,

即使此世身形消盡,

還有不變的覺性、空性之流

像長河一般奔向無盡的未來,

寂滅法性劫盡不壞,

眾妙之門如實開顯,

玄照妙心無量光明。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心法為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