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小店经济,政策要更有针对性

微调查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夜色渐浓,位于北京西长安街沿线的五棵松华熙LIVE休闲广场上的彩灯亮了起来。三个多月来,为了抗击疫情,人们自觉隔离在家,昔日繁华热闹的商业街空无一人,路边小店大门紧锁,所有休闲娱乐都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复工复产率的逐渐提升,餐饮业、服装店、理发店等流通服务行业也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开始恢复营业。

五棵松华熙LIVE所有商户是在三月中旬开始正常营业。记者看到,恢复营业后吸引了不少周边的居民,有几个餐厅里上座率较高,一些体验店也有不少人进进出出。“恢复营业后周末的客流量能赶上疫情前平日客流量的一半。”一位经营着路边小吃店的商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因为客流量还没有恢复,她的小吃店只留下了一位员工帮忙看店,其他员工在疫情期间都已辞退。

“能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开不了门的也不少。”她一边为客人打包小吃一边跟记者指了指不远处几个空出来的摊位说。

五棵松华熙LIVE是北京西部夜间经济繁荣的标志性场所,也是北京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之一。这里凭借着疫情前的高人气已经开始恢复,但是也有很多疫情前热闹的街道还很冷清,很多饭店还没有恢复堂食,理发店开着门却并没有人光顾。甚至有一些小店没撑过疫情,已经贴出了“低价转让”的字条。

在太原开了多年牙科诊所的杨先生最近在朋友圈发出了转让诊所的消息。疫情前他拥有两家诊所,现在他三个月没有开业,已经承受不起房租和员工工资。尽管他也试图转型,在一直播平台做一些牙齿的保健知识讲座和相关咨询,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收入,不得已,他只能先转让一间诊所,消减一部分负担。“现在这个时候想转让也难,根本没人愿意接收。”

小店经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受疫情影响最大。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服务为主的小店也无法提供“无接触”服务,而且人们对疫情的畏惧心理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也不会立刻就恢复消费,因此小店的复工复产困难更多。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中国近6000万小店面临经营困难。

因此,近期我国多次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小店发展。例如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到8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

对于政府的这些扶持措施,在南京经营一家餐馆的唐先生对记者表示,能够感受到政府的暖意,但是还没有收到相关部门关于减税降费实施细则的通知,而且与房租、员工工资这些“硬”成本相比,税费的支出并不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是上周接到可以恢复营业的通知。”他告诉记者,但实际上开业后也没什么客人,还得支付员工工资,还不如不开业。现在他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链断裂。

“银行门槛高,利息高,我们这些小店很难拿到贷款,成本也太高。”当被问及如何应对资金问题时唐先生这样说。向亲朋好友借钱、向民间借贷公司借贷是他的应对方式。

开牙科诊所的杨先生也表示当务之急是解决资金问题。“减免税收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好事,但是没有收入哪来的税收?现在最关键的是让我们这些小店活着。”

“小店经济”是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如果出现问题,不仅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影响到社会消费的增长,因此,让其健康运行对于恢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小店的数量众多,经营情况又千差万别,短期内扶持政策很难覆盖到,而且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来,目前已经出台的普惠性政策能到起的扶持效果也有限。

因此,要想尽快恢复小店经济的“元气”,还需要真正了解小店经营中的困难,分行业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尽量减少小店的非经营性支出,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在营商环境方面还要进一步改善。小店经营者因量小势单,往往缺少话语权,甚至也习惯了自生自灭,很多时候不仅不主动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甚至都不愿意和政府打交道,这种态度既不利于营造“亲清”的政商关系,也不利于小店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扶持小店经济方面,政府还应该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实际行动转变小店经营者的观念,为小店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