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火鍋嗎?

火鍋是國人非常喜愛的美食,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火鍋。火鍋種類眾多,若按江湖論,可分為三大門派。北方火鍋以涮羊肉為主,粵式火鍋以潮汕牛肉為代表,而居於霸主地位的還得說是川渝火鍋。這一篇咱們就聊聊中國火鍋的歷史。

如果將火鍋簡單理解為“用鍋燒水涮食物吃”的話,那麼中國火鍋的歷史就非常悠久了。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有火鍋了,但用的不是鍋,而是鼎,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火鼎”。到了漢代,還出現了內部分格子的鼎,樣子有點像今天的九宮格火鍋。那時候的火鍋不是即涮即吃,而是用沸水長時間煮食物,其做法更像今天東北的大鍋燉。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用火鍋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鍋的時候,大家圍坐在“風爐”(上面架著火鍋)四周,將醃製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滾熟,夾出後即刻食用。口味重的還可以蘸著調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鍋的味道了。宋朝林洪撰寫的飲食書籍《山家清供》裡,盛讚這種火鍋是“浪湧晴江雪,風翻照晚霞”,意思就是說湯鍋沸騰如白雪,兔肉鮮紅似晚霞。宋人風雅,給涮兔肉火鍋起的名字就叫“撥霞供”,這個名字不但色香味俱全,還很文藝。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鍋基礎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軍打仗時,燉羊肉很麻煩,因此他們就將羊肉薄切,在沸水裡涮一下即熟。隨著蒙古族人征服中原,這種火鍋也傳入了內地。熱氣騰騰的涮肉火鍋,在北方更受歡迎,因為它不光好吃,還能取暖。

古人吃火鍋嗎?


△古代的銅火鍋(青海省博物館收藏)

到了清朝,因為滿族人是從東北來的,所以很愛吃熱乎乎的火鍋。清朝曾經舉辦過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皇帝宴請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聚餐),宴席上就有皇帝喜愛的火鍋。乾隆五十年那次千叟宴,火鍋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根據文獻《清代宮廷大宴——千叟宴》記載,那次千叟宴共分兩個等級的宴席:

一等宴席每桌擺設火鍋兩個,煺羊肉片一個,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兩個,烏木筋兩隻;另外備肉絲燙飯。次等宴席每桌擺設火鍋兩個(銅製),豬肉片一個,煺羊肉片一個,煺羊肉一盤,烤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螄盒小菜兩個,烏木筋兩隻;同樣備肉絲燙飯。

可以看出,兩個等級的宴席中,火鍋都是最主要的菜品。皇家的喜愛,就會引起民間的流行。火鍋後來流傳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飯館經營。《舊都百話》有記載:“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據說直到光緒年間,北京“東來順”羊肉館的老掌櫃買通了太監,從宮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館中出售。

今天紅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鍋,其出現的歷史要晚於涮肉火鍋。川渝火鍋的特點是麻辣,而中國人食用辣椒不過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因此川渝火鍋不可能早過這個時間。川渝火鍋的具體誕生時間可能是在晚清和民國交際時,誕生地點則應是長江沿岸的碼頭地帶。具體地點有重慶說和瀘州說。一種流傳較廣的說法是:重慶朝天門碼頭一帶,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後將內臟丟棄,貧窮的碼頭船伕、縴夫們則將其撿回,洗淨後倒入鍋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鹽等辛辣作料,煮而食之,這就成了川渝火鍋的起源。他們當時涮的大多是毛肚、鴨腸等富人不吃的下水,都是便宜貨,所以最初的川渝火鍋是不折不扣的窮人食品。美食不問出身,大閘蟹在最初也是窮人吃的,但誰能說現在吃大閘蟹的還都是窮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