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63歲院士:2次放棄國外綠卡,回國搞科研,獲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首屆大學生、最早的聯合培養博士生、連續三年被Elsevier 評為中國農業與生物科學高被引學者、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這些標籤都屬於同一個人,他就是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教授康振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成長為國內外知名專家,他先後放棄加拿大、德國綠卡,無怨無悔地投身祖國糧食安全建設!

陝西63歲院士:2次放棄國外綠卡,回國搞科研,獲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康振生,1957年生於四川安嶽,1977年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專業,1981年,以第一名的戰績,成為招生制度改革後首屆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李振岐教授,從此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在李振岐教授的帶領下,他在國內首先發現嚴重危害我國小麥主要品種的條鏽菌新致病菌系,並對該菌系的發展趨勢和危害性作了準確預測,提出的防治策略和解決途徑被農業生產部門採納,對防止和減輕小麥條鏽病的危害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1987年該成果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陝西63歲院士:2次放棄國外綠卡,回國搞科研,獲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隨著對條鏽病認識的加深,康振生把視野聚焦在了國外。1988年,作為最早的聯合培養博士生,他遠赴加拿大農部溫尼伯研究所留學。1990年他放棄加拿大綠卡回到祖國,並在母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憑藉紮實的研究功底和實力,他先後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7年3月,康振生被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布赫奈爾教授邀請赴德國開展合作研究。雖然身在國外,但他始終始終心繫母校,完成的學術論文也總要註上母校的名字。1998年,他再次放棄德國的優越生活和良好的科研平臺,回到母校。

2010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室接種發現,小檗上出現小麥條鏽病,最後得出了小檗在小麥條鏽菌的有性生殖與病害流行中不起作用的結論,這條消息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關注。他帶領團隊成員踏遍甘、陝、川、雲四省的山山溝溝,最終取得重大發現:有性生殖是我國條鏽菌致病性變異的主要途徑。2017年8月26日,他的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病理學年評》上,並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他的團隊也被國際同行賦予了"楊凌小組"的美譽。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 Robert McIntosh教授指出,自然條件下條鏽菌有性生殖的發現在小麥條鏽病研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接下來,康振生的團隊揭示了小麥赤黴菌的侵染途徑與致病機理,年均挽回小麥損失28億公斤,

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他們與有關單位聯合構建的"中國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我國12省(市)大規模應用,成效顯著,全國條鏽病發生面積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年均增收節支達 40億元,該體系在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我國近60年來植物保護學科獲得的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陝西63歲院士:2次放棄國外綠卡,回國搞科研,獲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作為科技工作者,康振生嚴謹求精,不斷突破創新,身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他更是帶出了一支被業界譽為科研精銳之師的"康之隊"。他先後培養了博士研究生50多人、碩士生100多人,其中王曉傑博士論文被評為201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人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學生們的科研成果多次發表在《自然通訊》《植物病理學年鑑》《新植物學家》《分子植物》《植物生理學》《分子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植物病理學》等國際著名雜誌上。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憑藉在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等重大病害發生規律、致病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成為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8名當選院士之一。

陝西63歲院士:2次放棄國外綠卡,回國搞科研,獲國家最高成果獎勵!

2020年3月2日,應陝西省農業農村廳領導邀請,康振生教授深入田間查看關中灌區小麥條鏽病發生現狀,根據他的意見,陝西省目前已完成了關中灌區條鏽病早期防控,防治面積達50萬畝以上,有效的控制了早春小麥鏽條病迅速擴散勢頭,為全國小麥條鏽病防控工作樹立了標杆。

親自下基層,常年奔波在第一線,幾十年來,康振生教授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展望未來,他依舊躊躇滿志,"我是從麥田裡走出來的院士,必將不忘初心,迴歸麥田,繼續堅守田野科研攻關,同時培養好年輕人,讓他們做出更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關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三農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