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漢名將李陵是一位民族英雄嗎?為什麼?

天香雲外飄


當然不是。

在民族英雄這個選項上,李陵從來都是作為蘇武的襯托出現的。


要說李陵,那絕對是出自將門世家。他的爺爺是飛將軍李廣,後世多少文學作品都在歌頌他。比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陵少年時是位真正的少年英雄。奈何造化弄人。他的勇敢使作為偏將的他反而對上了匈奴主力,而作為大將軍的李廣利卻沒有受到多少攻擊。


兵敗之時,如果引刀成一快也就罷了。偏偏還寄希望於能夠詐降再立功,返回漢朝。誰料,這一下和原本極度欣賞他的漢武帝之間開始了沒完沒了的相互猜疑。


漢武帝將為他說話的司馬遷處以腐刑,李陵的猶疑頓時增加。漢武帝又殺掉了他的三族,李陵便徹底死了歸漢的心。


就算是等到了漢昭帝時,他曾經的好哥們兒霍光和上官桀都掌了權,他依然選擇不回來。只是說了實話:丈夫不能再辱

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於匈奴。


不管他有多少的委屈和不甘,投降匈奴的既定事實還是將他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李陵同時還是一位文采出眾的文學家。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故事經過後代無數文學家的添枝加葉,他徹底成了令人不齒的叛徒。《楊家將》裡,老令公楊業碰死在他的墓碑上便是個著名的橋段。


我們理解他的遭遇,但要說他是民族英雄,那是絕對說不過去的。


任十三讀史


大漢是我們從兩千年前懷念到現在的一個朝代,細數中國的封建王朝,大家都是因為衰落而滅亡,但不同是大漢卻是因為過於強大而走向了滅亡,這是我們後世之人不得不痛心的地方,但到西漢時期卻也有這麼一位名將,他從一開始就因為年紀輕而受到漢武帝的喜愛,但他卻不是霍去病那樣好的命運,他的一生十分的悽苦,而後人也因為他的人生經歷而對他做出了不同的判斷與評價。

李陵的家庭背景就十分的不簡單

秦朝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將軍叫做李信,他的心中一直有著平定天下的大志向,而中國的歷史也的確讓他遇到了秦始皇這個千古一帝,當時的秦始皇正處於更新換代的時候,他很著急的需要解除老將軍的權力,從而提拔一些年輕將軍來作為大秦未來的支柱,而這個時候的李信和蒙恬就進入了秦始皇的眼睛裡面,

秦始皇十分信任這個年輕的李信,他曾經在消滅燕國的戰爭之中擊敗了派遣刺客刺殺秦始皇的燕國太子丹,並將他活捉了回來,這相當於為秦始皇報仇雪恨了,所以秦始皇也十分喜愛李信這名大將,到當時都傳言李信一定會成為大秦帝國未來像白起一樣的英雄人物,但可惜的是李信過於自大,在滅楚之戰中損失了秦始皇的二十萬大軍,害的秦始皇丟了面子,不得不去求王老將軍,而這個時候的李信家族也失去了機會。

李信的家族從秦朝到漢朝一直沉默了六十多年,從李廣才開始重新崛起,當時的李廣在邊境地區抵禦匈奴,因為李廣十分擅長用兵,外面的敵人都十分害怕,大家都叫他為飛將軍,而李廣每一次到邊塞巡查的時候,敵人都會嚇得逃跑,因為李廣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到後期的時候,匈奴人都只知道有李廣而不知道有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人。

但可惜的是李廣也犯下了和自己祖先一樣的錯誤,在打仗的時候大大咧咧,這在從前的話的確是沒什麼,但到衛青做了漢朝的大將軍以後,對這些方面就管理的十分嚴格了,其實就是針對李廣他們的隴西將士,不讓他們佔據大漢的朝堂,而李廣也在後期因為討伐匈奴迷路,一輩子都沒有封侯,最後以自殺謝罪,那一天,整個隴西的百姓都痛哭不已。

李陵作為李廣之孫的所作所為

李陵是一個可憐的人,從出生的時候就聽說了祖父的傳說,卻從來都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而他的父親也因為毆打衛青被霍去病給射死了,這件事情一直被漢武帝隱瞞著,說李廣的兒子也就是李陵的父親李敢是被獵物給咬死的,這一點說出去都沒有幾個人信,但到皇帝為第一的時代,這個說法還是被廣大的百姓接受了。

李陵從長大以後就立志要為自己的父親和祖父報仇,他決定從軍立下功勞,好重新把李家的門楣發揚出去,而少年時期的李陵也比較被漢武帝喜愛,那個時候的漢武帝已經老了,而霍去病和衛青也因為各種原因死去,漢武帝因為這些原因不得不重新培養大將作為漢帝國的保障,而李陵作為李廣之孫,成為了最好的人選,大家都支持他。

李陵當初率領的是五千大軍,但卻遇到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幾萬人圍著他打,最後還殺死了屬於自己幾倍的敵人,實在是沒有援助了不得不向匈奴人投向,而漢武帝也是十分的生氣,認為李陵辜負了他的期望,最後將李陵的家人都給處死了,而李陵也失去了再次回到大漢的機會,一輩子老死在匈奴,從他投降來看,他算不了民族英雄,只能說的一個沒有骨氣的人,和他的祖父李廣比起來差遠了。

無根樹花正孤


李陵是西漢時期的名將,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

他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漢武帝賞識他,認為他有飛將軍李廣的風範。

之後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李陵率軍孤軍深入,他將所經過的山川地形繪製成圖,派手下騎兵陳步樂回朝廷稟報漢武帝,漢武帝非常高興。

公元前99年11月,為主帥李廣利分兵,李陵遇到匈奴單于率領的8萬騎兵,連日苦戰,殊死搏鬥,連戰8天8夜,最終突圍是戰敗被圍。

當時的主帥李廣利乃嫉才妒賢而又心胸狹窄之人,遲遲不肯派出援軍。

因為當時李陵被困,並沒有援軍,導致最後被抓投降匈奴。他當時僅僅率領步兵五千人,就橫掃匈奴一大片,最終投降也只是詐降。

可是,漢武帝派人來查詢,說他為匈奴練兵要攻打大漢,之後便殺了李陵全家。

但是,當時是李緒投降匈奴的,並不是李陵,漢武帝的錯殺導致李陵真正的投降匈奴。

李陵曾將自己“詐降成真”的前因後果說與蘇武聽:

“我當初投降本是權宜之計,是想尋機挾持單于,為大漢效勞。奈何漢皇不懂我心志,殺我家小,絕我歸路。”

後來單于對李陵非常重視,把公主嫁給李陵,封其為堅昆國王。

在漢匈和親後,李陵"恐再辱",終生也沒有返回大漢,遂於公元前74年老死匈奴。

據記載,昭帝繼位後派遣人來勸說李陵回朝,可是李陵卻說:“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

李陵被司馬遷奉為“誠實信義之人”,為他受宮刑大辱;

還被蘇武贊為“當世英才”,替他說盡辯白之詞。

可以說,李陵本來是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可是就是那樣的陰差陽錯,被推進了萬丈深淵,被俘叛國的罵名。


山顛一壺清酒r


歷代評論李陵,左邊是司馬遷等人所擁有的同感更衣的態度,批判的態度,王后的評價是歷代批評的大成。如果有什麼可以說的,那就是關於王后這種觀點的爭論。

首先要知道,善山先生《讀通鑑論》裡的論述都與當時的明朝局勢有著密切的關係,只用歷史人物事件的解說來看是不對的。第二,研究古人的思想離不開那個時代。不然就是黃侃所說的“暴虐古人,欺騙賢人”。現在很多人批評說,松進對決,人民的炭疽熱,韓惡離開歷史,“餓死是一件小小的失禮大事”。


承認上述兩點,就可以看出王夫的話很好,有背景。背景是許多文武官員的所作所為。從歷史角度來看,李光度、李玲度、個人的命運受到了非常不公平的治療;從《漢書》的記載來看,我認為李陵的投降真的有目的。以後的痛苦也是真實的。否則,那首“路線萬里-度沙膜,為你席芬勳”的歌完全唱不出來。每當我讀《漢書》,《通鑑》的時候,去李陵就會越過。一想起來就心痛,所以大男人看書哭是不好的。漢武帝宏偉大略,但雄主往往有刻薄的寡婦一面。武帝對李某很不好,李某三代的悲劇與武帝有很大關係。《五千景楚奇材料劍客》對八萬匈奴,數百場戰爭,最後一半,李玲不能成為主要責任,韓皇后反應。王甫先生最後談到岳飛的軍事才能也有缺點的時候,我是退谷,或者是那個詞,先生提到的,也許是袁忠煥(那時認為叛徒漢健逆帽,王甫先生的意見是禮貌的),或者是土地道教學者說教,也可以是紙質士兵。夷陵是一個優秀的忠誠軍隊將領,是一個有能力忍受屈辱的大丈夫,只是相遇的時代不好,運氣不好。


侃史君6


歷史上的西漢名將李陵不是民族英雄,而是一位悲情人物。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西漢時期名將。

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公元前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漢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但李陵來不願意擔任後勤運輸,就對漢武帝說要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同意了。

於是,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向北行進三十天,到浚稽山紮營,結果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率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於是單于就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告訴單于李陵後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製作連發連射的弓箭,單于於是繼續與李陵作戰,最後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最後就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但太史令司馬遷卻說:李陵帶去的步兵只有五千,卻和三萬騎兵交戰,他雖然打了敗仗,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於是把他下獄施以腐刑。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

此後,李陵便死心投向了匈奴。匈奴單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李陵成了掌權的貴族。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多年,於公元前74年病死。

所以歷史上的西漢名將李陵不是民族英雄,而是一位悲情人物。


大江侃歷史


李陵在我看來,算不上民族英雄,倒是一位悲劇的英雄,作為大名鼎鼎李廣的長孫,李陵可以算是出身將門世家,但也是因為他是李廣的孫子,我們對他的期望是很高的,但他卻沒有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值。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李廣利,是漢武帝的一個小舅子,他本意是讓自己的小舅子多建功業。悲催的李陵作為副手,註定沒有了主人公的光環。後來的事情大概就是李陵的小部隊遇到了匈奴的大部隊,最終寡不敵眾,被俘虜了。為了這件事,漢武帝大怒,抄了李陵的家,司馬遷(寫史記的)為李陵求情說話,結果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李陵被俘虜之後,聽到家人都被漢武帝抄家了,只有投降了匈奴。後面還有一個事情,就是蘇武牧羊的主人公,蘇武,他在被俘虜之後,一直不肯投降,匈奴方面派李陵進行勸說,結果蘇武不為所動。從這個事情,也可以看出,為啥歷史上宣傳蘇武牧羊,而不宣傳李陵了。後面的李陵鬱鬱寡歡,最終老是匈奴。


李陵一生,出身將門世家,自身各方面都不錯的情況下,結果卻投降敵方,家裡被抄。落了個老死異鄉。實在悲劇。


程序員養基日記


歷史上西漢名將李陵是一位悲情之將、但不是民族英雄。將門之子、世代忠君報國,出征匈奴本一心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可命運難料、戰敗被俘、又被漢武帝聽信讒言冤殺了滿門,徹底斷了歸漢之路,不收家破人亡、故國難歸,還背上了叛國投敵、背主叛君、不忠不孝的叛將逆子的千古罵名。在巨大悲憤痛苦中投降匈奴,最終憂傷成疾客死異族匈奴。


小龍女5505


民族英雄要有家國情懷,但有國無家又該如何自處啊。

漢朝的將門李氏是悲情的一家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李敢之侄。

李廣被衛青刻意打壓而鬱鬱而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戰功累累卻一輩子未能封侯。

李敢因其父受辱而忤逆上犯衛青,被霍去病在上林苑圍獵之時射殺。霍去病靠著漢武帝的寵愛而無罪赦免。

李陵請願帶病深入敵後,創造了五千步兵擊潰三萬匈奴騎兵的壯舉,但是匈奴騎兵隨後集結十萬兵力將其包圍,拼的身邊將士全部陣亡,最終因始有援軍來救而無奈只得詐降,以圖後事。

但漢武帝聽聞此事,大發雷霆,加之文官集團群起而攻之,遂滅其門。而唯一幫他說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腐刑。

古人常雲“忠孝不能兩全”,但若是自忖無愧於國,而父母兄弟被殺,忠心如何自守。

同為匈奴所拘的蘇武這樣評價李陵“每念足下,才為世英。器為時出。”

魯迅曾這樣說過:"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項羽),少有韌性的反抗(伍子胥),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李陵),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司馬遷);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李陵具體是不是民族英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為忠他無愧於大漢,為孝他無愧於父母。當為吾輩楷模也!


文史趣聞


是的,人在曹心在漢,是漢武帝錯怪他判國,誤聽饞言所至。


南山湘鄂


我的觀點是,李陵不是民族英雄。

李陵的軍事才能無疑是非常傑出的,在與匈奴的交戰中,率5000人馬和匈奴主力8萬人廝殺,竟可以斬殺匈奴上萬人,連戰8天,最終因孤立無援、糧盡矢決之後,投降匈奴。

在古代,氣節比生命更重要,作為一名將軍,寧死不降、戰死沙場才是最好的歸宿。大漢帝國的大將投降,讓漢武帝很失顏面,於是武帝大怒,群臣皆聲討,但這個時候唯有司馬遷出來替李陵說話,認為李陵不是真心降敵,他活下來是為了將來再回報漢朝。

雖然說漢武帝比較憤怒,但他當時並沒有處罰李陵家人,並派人到匈奴打聽李陵的消息,試圖將李勸回。

可李陵已經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而且還幫助匈奴訓練軍隊,當然這是誤傳,於是漢武帝震怒,在李陵投降一年後處死李陵三族,司馬遷也因此遭遇腐刑。這讓李陵徹底死了心,之後也參加了與漢軍的作戰。

哪有民族英雄回過頭來打自己民族的道理?

所以,只能說李陵是一個勇敢的將軍,一個悲劇人物,已經稱不上民族英雄了,雖然我很同情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