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传统的栽秧会,是在春耕栽插时节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其形式古朴,气氛活跃,劳动娱乐融为一体,成为大理独特的一道风景。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栽秧会也是白族村社的临时劳动互助组织,一般是几十户人家自愿结合起来,以换工形式进行集体栽秧。大家通过协商,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劳动能手作为“秧倌”,在整个栽秧过程中,秧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由他来安排几十户人家的栽秧先后顺序,掌握进度和检查栽插质量,等等。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栽秧会的第一天叫“开秧门”。这一天,村民在秧倌的牛角号令下,身着盛装,抬着秧旗,挑着秧苗,吹吹打打出发了。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从开秧门这天起,秧旗竖在哪里,大伙就在哪里栽秧。竖旗之后,人们还在田头摆上祝愿丰收的糖果、米酒,众人齐声吟唱祈祝丰收的曲调,然后每人都喝口米酒,分食糖果,当饶有风趣的“开秧门”仪式结束后,众人便在牛角号令和鼓乐声中下田栽秧了。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在栽秧期间,人们始终在鼓、钹、芒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插秧。音乐节奏时快时慢,或紧或松,借以指挥劳动和调节速度。当《催秧调》吹响时,大伙必须合着其急速的节奏,低头猛插,任何人都不准说话、抬头和随意走动,违者将会受到秧倌的处罚。按白族传统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在栽秧会完成的第二天,村里依例举行“关秧门”仪式,以尽情庆贺欢乐,因而人称“田家乐”。“关秧门”这天,村民杀猪宰羊,聚会村里的本主庙前。大家祭过本主神之后,便在庙前置酒烹肉,聚餐欢饮。这时,人们轮着给秧倌和喷呐手敬酒。一些善谚者,还用泥巴把栽秧会的指挥者抹成了大花脸,以表示对劳苦功高者由衷的感谢。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白族,一个能将农活玩成艺术的“奇葩”民族

苍山为盟,洱海为誓,欢乐难忘的“栽秧会”播下一年一季的稻种,也播下了白族青年一生一世的情缘。我想没有哪个民族能将插秧这项农活玩成艺术吧,除了白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