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他一共有6個孩子,其中5個都成了博士,還有一個是中科大碩士。

大兒子 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2008年榮獲世界統計學“諾貝爾獎”;

二兒子 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現在紐約開公司;

三兒子 是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現在自己創業;

四兒子 是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現在上海創辦私立醫院;

五兒子 是中科大碩士,現在在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兒 18歲麻省理工博士,22歲哈佛博士,現為哈佛終身教授。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很多人可能以為能夠培養出這麼厲害的孩子,蔡爸爸的收入肯定很高,從小就給孩子提供了非常優渥的家庭環境,但事實恰恰相反。

因為家裡孩子多,身為小學教師的蔡爸的工資只夠維持基本開銷,很長時間裡一家8口人都是擠在農村一間租來的、30多平米的破房子裡生活。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國農村還處於盛行“讀書無用論”的環境,儘管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蔡笑晚仍然支持孩子唸書, 蔡爸爸相信:“人的智力相差無幾,從小給予孩子正確引導,就是讓孩子成才的第一步”。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除了早早幫助孩子日常行為的規範,

蔡笑晚還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思維啟蒙教育,尤其重視孩子腦力思維的培養。

大兒子蔡天文出生還不到十天時,蔡笑晚就在他下巴上劃一下,就唸“一”;劃兩下,就唸“二”…… 兩三個月時,輕打他的手心,邊打邊念“一、二、三、四、五”,當這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多次之後,小天文開始對數字變得異常敏感。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孩子3歲之後,蔡爸經常給孩子出一些趣味思考題,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孩子聽,聽完之後讓孩子回答故事中的問題

從大兒子再到小女兒,日積月累下來,像是加減乘除法、邏輯推理等問題,孩子們在遊戲中就學會了。

小女兒蔡天西更是由於記憶思維能力出眾,11歲就被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徐森林選中加入中科大少年預備班。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每每有人向他問起育兒秘訣,蔡笑晚總會笑盈盈地說:“ 早期教育奠定智力基礎;而獨立自學能力是終身學習的方法。有了基礎、方向和方法,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從小奠定智力基礎的孩子不僅學習上厲害,他們邏輯思維非常縝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表現出色。

前段時間熱播的《最強大腦》百強選手中出現了這麼一對厲害的“父子兵”——兒子凡正陽和爸爸凡廣寬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這些選手們大都來自北大,清華,復旦,南開等高等學府,更不乏有來自哈佛,牛津,麻省理工等世界頂尖高校的學霸們。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在高手如林的賽場上,年僅13歲的凡正陽冷靜思考,憑藉嚴密的邏輯思維不僅戰勝了父親,而且以大比分擊敗了劍橋學霸安德魯。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後來在“珍惜足跡”比賽中,他在備戰區就表現出了自己清晰的思路,還提議要按照一個規則去編碼圖案。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緊張的現場氣氛中凡正陽穩重不亂,通過仔細觀察比對,一舉拿下第7名的好成績,連郭采潔、戚薇也忍不住要來pick這位天才寶寶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最後更是一路過關斬將衝進國際戰隊!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凡廣寬說起自己對於兒子的教育,最多的付出是“陪伴”: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為他買各種各樣的智力玩具,會陪孩子玩推理遊戲、下棋、玩腦力遊戲。

得益於父親從小給予的智力教育,小正陽思維能力遠超同齡人,小學就獲得第三屆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大賽現場編程小組一等獎。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只要參加數學比賽,基本都能獲得一等獎。

凡正陽參加數學比賽的獎狀▼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蔡笑晚沒有大學文憑,教育出了5個博士1個碩士;凡廣寬名校畢業,將兒子培育為腦王候選人……

其實,原生家庭只是基礎條件,更重要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後天教育。從小給予好的引導,才是孩子從平庸跨越到優秀的終極秘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在第五季以年齡最小參賽選手的身份闖入《最強大腦》12強的12歲“天才少年”孫弈東,其媽媽透露,秘訣就是從小給予孩子數學思維訓練。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你可能在新聞報道上看到劉之銘摘得重慶高考狀元,卻不知道從3歲起劉之銘的媽媽就已經開始用數獨培養她的邏輯能力+腦力思維了

劉之銘 重慶高考狀元671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你可能驚歎安徽狀元鮑文楚被北大、清華同時拋出“橄欖枝”,卻沒有看到,從小學開始,父母已經開始對她進行腦力訓練了

鮑文楚 高考成績708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你可能也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楊晨煜獲得廣西雙滿分狀元,卻不知道從小父母就已經開始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和學習習慣了

高考成績730分 數學滿分▼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沒錯,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其實並不在於智商高低,而在前期家長對於孩子的腦力開發!

可以說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學霸,背後都有一對非常重視孩子的思維、腦力開發的聰明父母! 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學霸其實都是“腦思維訓練”的受益者。

人類大腦的發育主要集中在0-15歲這個時間段,其後不斷減少,15-80歲基本沒有變化。

“窮爸爸”培養出5個博士: 選擇讓孩子平庸還是優秀,就看這1點

這也說明了,孩子0-15歲的學前和小學階段是大腦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思維能力在兒童時期沒有好好訓練,那麼他成年後,將會吃到更多苦頭,走更多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