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驅鳥官”的藍天舞臺

博士“驅鳥官”的藍天舞臺

19年來,楊榮一直從事鳥撞防治工作,並針對工作需要不斷升級學歷,先後攻讀了動物學碩士、生態學博士學位。他憑著豐富的學識,編寫專著,開展科研創新,取得豐碩成果。他滿腔熱情幫帶同行,積極宣傳業務知識,不斷聚合守衛淨空的強大合力。19年如一日,這位“擎天東南感動人物”用實際行動闡釋著“崗位平凡、作為不凡”的深刻內涵。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楊榮在操縱藍光智能驅鳥設備,守護新型戰鷹安全。

今年3月初,春寒料峭,華東某機場夜航現場,楊榮一手拿對講機,一手持設備遙控器。他按下啟動按鍵,設備發出一道藍色光束,射向漆黑的夜空。旋轉、掃射、頻閃……設備自主運行,數分鐘後,楊榮向塔臺安全員報告:“起降航線驅鳥完畢,戰機可以降落!”

作為東部戰區空軍某場站的一名工程師,博士楊榮已在鳥撞防治工作這個戰線上工作了19年。當年大學畢業入伍後他就分到場務連,一直幹得有滋有味,並緊盯使命需求不斷深造,先後攻讀了動物學碩士、生態學博士學位。

作為一名博士,楊榮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獲評空軍機場保障系統“業務精英”,先後參與編寫《鳥撞防治基礎知識》等3部專著,主持研發的“藍光智能驅鳥設備”獲國家發明專利和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藍光智能驅鳥設備”的樣機已率先用於所在機場夜間驅鳥實踐,收效良好。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搞好鳥情調查,是做好驅鳥工作的基礎。楊榮堅持每月帶領戰士們在機場周邊調查鳥情。

戰訓一線解難題

某新型戰機列裝部隊前,楊榮所在旅召開動員大會。“我們一定要把新裝備維護好、用好,儘快形成戰鬥力!”旅長會上的一席話,令他感到肩上擔子沉甸甸的。想要把新裝備維護好、用好,必須依靠先進理念和科學方法。對於他來說,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使機場周邊夜間活動的眾多鳥類避開夜航時的新型戰機,而且新型戰機有新的性能特點和使用規律,傳統驅鳥手段已滿足不了需求。

責任在肩千斤重。那段時間,楊榮茶不思飯不想,一門心思琢磨這個難題。一次,他查閱國外學術文獻,其中一個研究結論讓他如獲至寶——“鳥類視覺對特定波長的藍光反應最為敏感”。從這個角度入手,研製新型夜間驅鳥設備!靈感乍現,興奮之餘,楊榮系統收集相關知識,梳理筆記,形成了初步構想。

在一次業務會議上,楊榮將設想向場站領導作了專題彙報。“服務備戰打仗的事,多大代價都要幹!”站長魏曉勇當場拍板。機關迅即抽調力量,明確由楊榮擔綱,成立課題組啟動研發工作。基層部隊資源有限,楊榮又求助上級機關,得到了專業廠家的支持。經過數月的反覆試驗、艱苦工作,一款藍光智能驅鳥設備終於誕生。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做好鳥情調查,楊榮拿起相機,成了拍鳥“專業戶”。

該設備操作簡便,可根據設定的角度、速度、頻率自動運行。夜航保障期間,還可以根據鳥情特點切換到手動模式。經過上千架次夜航飛行試用,統計發現,這款設備能有效驅趕低空一定範圍內活動的鳥類,效能高於傳統驅鳥手段,作用範圍還可有效覆蓋所保障機型起降航線。

“喜歡主動找事幹!”楊榮的博士生導師,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孝兵談起得意門生如是說。他說,楊榮拿到博士學位後,仍經常到學院生物實驗室尋求幫助。

兩年前的一次夜航訓練後,機務官兵檢查一架戰機發動機,發現兩個葉片遭受撞擊,上面只殘留少量血跡,不知是什麼動物。不弄清楚原因,還有可能再次發生撞擊。旅長找到楊榮,讓他想辦法破解。受命之後,楊榮隨即聯繫導師,通過生物實驗室的DNA檢測設備,很快鑑定出是蝙蝠撞擊。

謎底解開了,場務連的驅鳥兵們立即著手加強防範蝙蝠撞擊的工作。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楊榮是駐地大學生物實驗室常客。圖為他運用DNA技術鑑定鳥撞殘跡。

聚合力量護淨空

“黑尾蠟嘴雀”“三道眉草鵐”……說起駐地的鳥類,楊榮如數家珍。在官兵心目中,他就是一部“鳥類百科全書”。不論機場出現什麼陌生的鳥類,大家都第一時間向他討教。好多時候,即便沒照片,他也能憑簡單的描述做出準確判斷。

“驅鳥兵首先要熟悉鳥。”楊榮經常提醒年輕戰士。每個月,他都挎上相機、望遠鏡等設備,帶戰友們調查機場附近鳥情。中士李賀龍告訴記者,自己剛乾驅鳥工作的時候,對鳥只分得清“大小黑白”,跟著楊博士在野外跑了幾次後,對鳥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今說起機場附近活動的鳥類來“門兒清”。

鳥情調查是開展鳥撞防治工作的基礎。多年的工作實踐讓楊榮認識到,做好這項工作,一定要摸清機場的地理環境、飛行特點、驅鳥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制訂驅鳥策略。

一次鳥情調查,楊榮發現機場西頭不遠處新挖出3個水塘。他趕緊組織戰士測量,發現水深只有10釐米左右。回到連裡,他找到上士葉盛青:“飛行日要在新水塘邊增派專人驅鳥。”“機場周圍水塘那麼多,有啥大驚小怪的?”葉盛青不解地問。“其他水塘水深超過60釐米,新水塘水淺,會吸引白鷺棲息,影響飛行安全。”一席話令葉盛青恍然大悟,而當他親眼看到白鷺在池塘邊頻繁活動時,更是心服口服。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鳥情調查中,楊榮傾心帶教驅鳥骨幹。圖為他向骨幹講解鳥類專業知識。

在楊榮的帶動下,驅鳥班的戰士個個都力爭成為“驅鳥專家”。為了固化調研成果,他還手把手教大家制作標本。在外場鳥撞防治中心記者看到,7個大玻璃櫃內陳列著50餘種鳥類標本。“不僅本專業官兵在這裡學習,飛行員也經常來串門討教專業知識。”場務連連長程陽羊說,“楊博士講起鳥情課,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很受歡迎。”在飛行員的要求下,楊榮不僅定期編印《鳥情通報》,還常常為大家編髮防鳥撞提醒信息。

隨著工作的深入,楊榮的名氣越來越大,兄弟部隊經常慕名請他授課。近年來,他幾乎跑遍了全區所有的場站,帶教的“徒弟”越來越多。大家遇到驅鳥方面的難題,常常聯繫他探討交流,無論何時接到電話,他都耐心細緻作答。

對此,他說:“彙集的力量越多,我們的戰機就越安全。”

融入連隊情暖心

“作為一名博士,有沒有覺得自己大材小用?”“與年輕戰士相處有代溝嗎?”

每當遇到類似問題,楊榮往往這樣回答——“博士也是戰士,戰鬥的集體,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好平臺!”“部隊打勝仗,基層是基礎。和戰友們在一起工作,我覺得很踏實!”

在官兵眼中,楊榮不僅是學識淵博、工作出色的博士,更是身邊的好兄長、好戰友。大家思想上有了疑惑、生活中有了困難,都喜歡找他傾訴。“連裡有了楊博士,我的工作順暢了很多。”指導員章泳葵說起楊榮,敬佩而感激。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鳥情調查中,楊榮傾心帶教驅鳥骨幹。圖為他向骨幹講解鳥類專業知識。

場務連外場有兩處分散小點,駐守在那裡的戰士生活相對單調。楊榮工作之餘,經常去“串門”,和戰士拉拉家常。他發現不少同志課餘時間喜歡看手機,就帶上吉他,主動當起了“音樂老師”。

中士小阮就是楊榮的學生之一。小阮的性格有些內向,平時和大家交流不多,但對音樂很感興趣。楊榮發現後,從基本的樂理開始,一點點教他彈吉他。學了不久,小阮突然說:“太難,我不想學了。”聽到這話,楊榮沒著急,拿過小阮的吉他彈了一支曲子。

明快的曲調伴著嫻熟的動作流出,小阮情不自禁地跟著打起拍子。“世界上哪有簡單的事!”按住琴絃,楊榮對小阮說,“只要耐得住苦,守得住志,沒有辦不到的事。”

一席話,說得小阮低下了頭。在楊榮的鼓勵下,他又重新抱起了吉他。年底場站辦晚會,小阮主動報名表演節目。“我覺得楊博士不僅教我彈吉他,更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謝謝你!”表演完畢,小阮向臺下的楊榮敬了個禮,現場掌聲熱烈。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場站鳥撞防治中心裡,楊榮在給飛行員講解防鳥撞專業知識。

楊榮的一片真心,換來了戰士們的真情回報。部隊體制編制調整,場務連取消了技術崗位編制,楊榮處於“編余”狀態,看到平時樂呵呵的博士有些失落,大家紛紛找他踢足球、散步聊天,真心實意地把這位博士老大哥當成與自己肩並肩戰鬥、心貼心相處的好戰友。

同志們的支持和認可,讓楊榮獲得很大動力,把自己交給組織、把責任扛在肩上,在工作中、科研上取得一個又一個佳績。去年年終,他獲評“擎天東南感動人物”,受到戰區空軍表彰,身邊戰友個個與有榮焉,像是自己受表彰那樣興高采烈。大家堅定地相信,楊榮腳下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文字:張興波 張海深

攝影:張海深

博士“驱鸟官”的蓝天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