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古时农耕

农业领域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关乎百姓的安危、国家的稳定。我国古代多以围绕中原区域建国,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立国之本。在农耕社会,土地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壤、土质的好坏对粮食的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当然,一些不太肥沃的土地在经过人为的改良后也能长出茁壮的庄稼,比如合理的施肥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在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专家在寻找优质土地的前提下,还大力解决肥料的发展问题。

一、我国古代对农业的土壤及肥料研究

1、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壤分类,土壤也有三六九等

我国很早就对土壤分类做过研究,这些

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早期的土壤研究分类,可以说是对大自然自身土壤肥力辨别。在我国古代,土壤的分类大致可以按照两种标准划分。

按色泽和土壤形状分类,《管子》中记载划分了五中不同的土壤,分别是悉徙、赤垆、黄堂、斥埴、黑埴。这五种土壤的分类不仅考虑了土壤的色泽和形状,还结合了低地下水位的因素,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做了明确的标准,为后人所遵循,在汉代以及明清时期的著作,如《天工开物》、《农丹》等都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黑土地

按肥力的大小,古人也做了详细的介绍,如《尚书》中记载了按上中下三等分类把九州土壤做了划分,雍州黄壤肥力最好为上上等,扬州涂泥肥力最差为下下等。《管子》中记载:“九州之土,为九十物”。就是按照土壤中适宜种植的作物或生长的草木等因素,来反映土壤的肥力,这样的做法与现代我们划分的肥土、沃土、瘠土、薄土的做法相类似。

2、农田施肥的理论研究——给作物施肥如同给人用药

我国很早就提出来因地制宜的农作思想,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土壤侧重施不同的肥料。早期的土壤分类研究,对于不同土壤的施肥重点又有着重要的实施依据。《国语》中记载:“阳气俱蒸,土膏其动”。说的就是随着温度的变化,土壤内部结构开始解冻,土壤肥力发生变化。这一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人民就已经有这种土壤肥力的意识。

我国古代施肥讲究相其时候,察其颜色。在施肥的过程中还分化出了不同的施肥阶段,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基肥、追肥。

在《沈氏农书》中记载:“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

这里所说的借力一壅,指的就是施用追肥。在把握好植物的营养发育阶段同时做好农作物的营养观察,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结合起来决定追肥的施用时间,这体现了施用追肥在农业生产上是比较关键的一点。在我国在古代施肥还有还有粪药理论,意思是给土地施肥,如同给人治病一样。粪如同药物,施肥根据病情,对症下药。

“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俚言谓之‘粪药’,以言用粪犹用药也”。

在施肥的过程中还讲究肥力的大小,宜粪而粪之,认为施肥达到适宜的程度,不可过大或不足,也是如同用药的道理。这种粪药的施肥理论,对于改料土壤提高作物产量以及合理经济的施肥,都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对施肥认识的一大突破,为合理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连田阡陌

二、我国古代肥料的演变史

1、春秋至秦汉,肥料逐渐人工化

肥料、化肥等这类名称是起源于近代,在我国

古代肥料一般是指粪,包括动物粪,绿肥植物秸秆等。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刀耕火种的种植时代,这时期的土地宽阔,地广人稀,土壤的供应基本满足粗放的种植方式。但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发现焚烧后的植物秸秆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对于作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真正把肥料的制作和施用有一定的标准的时候是在周末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的人口增加,道路、建筑面积逐渐扩大,可用于开垦的土地减少,加上战争对于粮食的巨大需求,人们意识到,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粮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期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把原来的肥料再经过加工处理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这时期的人们发明了沤制草肥,即把杂草铲除后,把杂草堆在特定的位置,利用高温和雨水,沤烂成肥。到了汉代,农家肥成为了肥料的主要来源,《氾胜之书》中即有记载利用人粪,家畜粪肥等制作有机肥,这些处理过后的动物粪便,无臭无味,光泽黑润富有肥力,微生物活性大,可疏松土壤,提高产量,且不易发生农作物产生烧根的现象。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农家肥料

2、魏晋至明清,肥料更加精细化

这段时期国家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江南地区的农田开发以及一年两熟耕作制度的推广,作物对于肥料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在魏晋时期,人们已将过去利用野生草沤肥发展为人为种植绿肥植物了

,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此致……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这里不仅介绍了种植绿肥的作物,还肯定了绿肥在增产保收上的地位。当时绿肥种植方法已经在大江南北广泛推广,绿肥的应用不仅在大田作物上,在经济作物如西瓜,大葱,蔬菜等作物上也有大面积使用。

到宋元时期的沤肥方法,有很多在现代的农家还能看到身影。宋代的杂肥沤制是把各种生活垃圾放在一起,日久天长任其腐烂,好比现在用酵素发酵。除此之外,这时期制作和施用饼肥的记录也不少。饼肥就是指油料作物的种子在榨过油之后剩下的残渣,因压榨过之后,残渣积压到一起形如饼状,故称之为饼肥。关于饼肥古人认为:“用麻枯尤善”。

宋元时期,更加认可肥料对土地的改良作用,元代王祯:“粪壤者,所以便薄田为良田,化贫土为肥土也”。到了明清之际,人们不仅更加认可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而且肥料的来源及种类更加丰富,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饼肥就有十多种,

包括现在常用的豆饼、绵子饼、菜籽饼、小油麻渣饼等。这时期常见绿肥包括:大麦、黄豆、绿豆、黄花草、胡麻等,杂肥如蚕沙、稻糠等都有广泛应用。

三、代主要的制肥方法和保肥措施

1、种类多、效果好的制肥方法

对肥料在农业生产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肥料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改良和创造了多种制作肥料的方法。整体来说,我国古代的肥料来源是逐渐扩大的,肥料种类也是不断增加。制肥方法总结起来有三大类。

  • 沤肥法

沤肥法是利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使之成为农田可以利用的肥料。《农书.种桑篇》记载:“于厨栈下阔一池,结瓮使不渗漏,舂米及腐草败叶,沤渍其中……久之自然腐烂浮泛”。这里介绍了一种沤肥的方法。在《王祯农书》中记载了另一种沤肥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不过这个是在田间地头挖一大坑,把枯枝烂叶窖熟后,用作肥料撒于田中。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沤制肥料

  • 堆肥法

就是利用秸秆、绿肥与少量的动物粪尿共同堆积腐熟而成。古书中记载的踏粪法属于堆肥法的一种,这种经过完全腐熟的肥料,肥力强劲,对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有很大帮助

,这种方法简单施用,效果显著,属于当时社会上主流的制肥方法,这种方法在清代以后制作方法更加精细,清代农书《教稼书》中介绍了牛圈里堆肥的方法,基本操作是在牛舍里埋上收割的青草,并附上土,利用牛的起卧,脚踏以及牛舍的粪尿使其腐熟。

  • 河泥积制法

河塘里的淤泥是经过水生物的活动,是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的,这种方法是把河塘里的淤泥挖出,在岸边晾晒,然后与其他肥料混合施用,现在基塘养殖就是利用这种方法。王祯记载:“泥粪,于沟港内,攀坎泼岸上,凝定,担去同大粪和用”。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制肥方法,如饼肥法、熏土法等。

2、分布农舍、田间的保肥储藏室

我国劳动人民不仅在制肥方法上不断突破,在肥料的保存上也有着许多方便有效的措施,《农书》记载:“凡农居之侧,必置粪屋,已避风雨飘侵,粪娄星月,亦不肥矣”。这里说的是在农家院子里设置粪屋,防止雨水侵蚀,造成肥力缺失。另外还有在

田间设置砖窑,把粪堆积在此,这种措施在江南地区比较盛行,这种田间低头的砖窑既有保肥的作用,也有制肥的效果,把田间的枯枝落叶发酵成肥,也是一种环保的耕作方式。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农业发展,那古代有“化肥”吗?

绿色沤制肥

四、总结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化肥,但是广大的

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依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肥料。中国传统的肥料,取之于自然,用之自然,可能在肥料的有效成分上没有现在的化肥含量高,但也基本上满足了社会需求。

中国古代的肥料种类又少到多,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划分了不同的施肥方法,这些施肥措施对现在的农业种植依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的肥料可以和现在社会的化肥结合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参考文献:

1、《齐民要术》

2、《农政全书》

3、《中国古代农书概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