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的 “大思政”與“小課堂”

青年大學生處於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處在心智逐漸健全、思維最為活躍的階段,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當前,高校還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兩張皮”的現象。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大思政”教育的關鍵力量,對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實踐育人活動的有機融合,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壁壘,讓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大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起到重要作用。

堅守理想信念帶頭增強黨性

高校輔導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機制,也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幹力量。近年來,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基本實現了年輕化和高學歷化,保證了隊伍的學歷層次,雙線晉升使輔導員隊伍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隊伍質量、工作水平、科研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高校輔導員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力量。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高校輔導員要堅守理想信念,帶頭增強黨性,始終如一對黨忠誠,腳踏實地積極工作。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言馬、在馬學馬、在馬研馬、在馬信馬、在馬愛馬,做學生最親近的良師益友。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啟動了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計劃。一大批高學歷、高職稱的輔導員走上講臺,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兼職教師,還有許多輔導員在課外為學生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學業指導等學生素質拓展課程。思政課的三尺講臺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輔導員應積極主動地站穩三尺講臺,取得思政教育話語權,以深厚的理論素養、豐富的知識結構增強課堂講授的說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打造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質課程;以響亮的聲音、充足的底氣向廣大青年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教育學生學會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看待歷史、分析社會、觀察生活、引領時代。

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高校輔導員不僅要在思政小課堂上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思維方法,幫助青年學生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還要走出課堂,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輔導員作為學生“第二課堂”的主要參與教師,要把目光從校園放到廣闊的實踐當中去,引導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思考,在社會這個“大學校”裡收穫知識和感動。

  高校輔導員要善於通過網絡途徑開展第三課堂思政教育工作。現在在校大學生多為“00”後,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人,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高校面臨的教育格局正發生改變,媒體成為影響學生思想的第三課堂。

高校輔導員要掌握一定的網絡信息化技術技能,努力創建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公眾平臺,開設關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板塊,定期佈置任務以及給予反饋與教育,比如團建、班級建設以及校風建設等活動。其他行政方面的學生工作可以開設其他板塊,專門處理以優化工作效果。此外,還要打破輔導員與學生間單一呆板的面對面談話方式,依託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穎的工作方法、多樣的溝通載體有助於師生間的溝通交流。高校輔導員還應該重視培養和強化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勇於面對問題,正確看待困難,敢於承擔責任,積極爭取目標。培養學生的奮發進取意識,不消極、不等待、不依賴,勵志圖強,主動作為。培養和強化學生紀律規矩意識,尊重規則、遵守紀律、遵循規範,養成良好習慣。

新時代賦予高校輔導員新要求,高校輔導員要勇於擔當,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骨幹作用,更新觀念、重新定位,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上得了講臺、走得出校園、講得出道理,真正讓思政課的力量連接校內與校外、穿透“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為學生成長髮展領航蓄力。

(本文系南京師範大學2019—2021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全媒體語境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創新研究”(DS2019A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學工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