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為了他們,中國在國內疫情平穩後,將在國境線外,再次迎戰新冠病毒。


文 / 巴九靈


“飛機在洛杉磯落地後,瞬間就是另一番場景,陸陸續續有人摘掉口罩,雖然還有點神經緊繃,但很快就一切照常了。”


2020年1月26日,一名在美國唸書的中國留學生因開學從成都回到美國,記錄下了上述畫面。


在場的人很難料到,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們會如潮湧般返回中國。


截至3月31日早5點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已達777286人,其中美國以160020人位居第一,意大利101739 人、西班牙85195人緊隨其後,中國已經從近3個月的第一,降至第四位。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全球未治癒新冠肺炎患者數量分佈

圖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官網


疫情“震中”移至歐美國家,而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這一“疫情時差”,推動著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留學生回國避難,形成了一股逆週期的“歸國潮”。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中國留學生3月從英國回國

圖源:澎湃新聞


但這條路越來越不順暢。


為減少輸入性病例,中國民航局規定,自3月29日起,國內每家航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外國每家航司經營至我國的航線均只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週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


本週,我國計劃國際航班量僅108班,相當於疫情前的1.2%。國門雖未關,卻只留了一條縫。


昨天(3月30日)早上,受新規影響,200多名留學生因航班取消、航班不足等原因,在中轉國埃塞俄比亞的博萊機場滯留超過30小時,回國無門,不得已在微博發起求助。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好在,10個小時後,在大使館的協調下,他們已全部搭上航班回國。但想要回家,還要先隔離觀察14天。


1


回國了,留學生和華僑們安心了,但另一股力量又把他們隔閡在了心理層面的國門之外。


歸國潮在國內激起了不小波瀾。一方面,隔離期間不斷曝出一些留學生、海外華人不遵守隔離措施、無理取鬧等負面新聞;另一方面,目前已出現境外輸入病例感染本地人員的案例,讓好不容易喘過氣來的民眾再度神經緊張。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於是,類似“祖國需要你不在,千里投毒第一快”這樣的指責便傳播開來,並像新冠病毒一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華南海鮮市場。

錯誤和不當行為當然要批判,但面對洶湧的歸國同胞,說他們“千里投毒”就不公道了。畢竟,在法理上:

對於留學生和海外華僑,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保障他們的安全。

為了避免大家混淆,我們先要對以下名詞進行官方解釋。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以上定義分別出自:國際移民組織、中國教育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於印發〈關於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的通知》


是不是連“移民”,都和我們慣常認為的——擁有“綠卡”(永久居留權)或改變國籍的人不一樣?


所以,從法理上,對於保留中國國籍(我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的中國公民,無論在哪,無論是否擁有“綠卡”,中國政府都有責任負責到底。


諸如2006年所羅門群島騷亂撤僑、2011年埃及撤僑、2011年利比亞撤僑(電影《戰狼2》故事背景)等令我們感嘆“祖國強大”的事件,就屬於中國履行對海外華僑和留學生責任的體現。


實際上,3月1日,外交部就表態,將在必要時安排包機撤僑。昨天(3月30日),中國民航局也表示:對一些需求集中、飛行目的地有接收保障能力的城市,民航有能力及時開通臨時的加班和包機。


截至2019年,我們對外輸出了1100萬國際移民(不包括他們的後代),位居全球第三。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 輸出國前三名是印度、墨西哥、中國。輸入國前三名是美國、德國、沙特。數據來源:國際移民組織《世界移民報告2020》


為了他們,中國在國內疫情平穩後,將在國境線外,再次迎戰新冠病毒。


對於歸國的,統一安排好防疫措施,對於還在海外的,則提供全方位的支援,3月26日晚上9點,耿直防疫的張文宏主任就進入直播間,為在美留學生和華人華僑解讀美國的疫情,提供防控建議。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2


至於“祖國需要你不在”,更說不通。


這是一本可以細數40多年的經濟賬、情分賬。


比如,改革開放的第一桶金,就是華僑華人率先來到祖國幫著掙下的(彼時其他外資都還在觀望)。直到現在,僑資企業仍約佔我國外資企業總數的70%,投資約佔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

* “僑資企業”是指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由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在中國內地投資興辦且其資本佔投資總額25%以上的企業。


而我們熟悉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是由來自107個國家的35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捐款9.4億元人民幣,為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共同建設的。


他們的情義與力量,從未斷絕。


疫情在國內肆虐時,86歲的菲律賓老僑領陳永栽捐了1000萬元人民幣,他表示:“中國現在碰到這麼大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幫她。”


祖國需要的時候,誰說他們不在?大家忘了疫情初期他們在全球採買口罩,寄回祖國的事嗎?


另一個經濟賬目,是僑匯,就是海外華人華僑往祖國寄的錢。


關於僑匯的作用,有學者對74箇中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表明,僑匯佔GDP的比例每增加10%,貧困將減少1.6%,可以說通往小康的大道上,就有他們鋪的磚。


創造僑匯的主力軍是改革開放以後的國際移民,為了區別過去,又叫新移民。改革開放前二十年,舉國上下“出口創匯”,而新移民通過“出口自己”履行了這一歷史使命。


僑匯收入曾是我國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1986年僑匯收入佔外匯比重甚至達到了19.64%。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總量上,近15年來,中國的僑匯收入始終保持在世界前二。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數據來源:國際移民組織《世界移民報告2020》


和外商直接投資相比,僑匯收入零碎且數目不大,但每個數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乃至一個村的境遇改變。


民間諺語云:“出去一個人,富了一家子;出去十個人,富了一村子。”


2008年,曾有人對著名僑鄉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做過調查,發現當地的中小學生中有32.8%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工作,而85.9%在海外有親戚。


這便是先富帶動後富,共同致富。


家庭需要時,他們在,這些家庭何嘗不是祖國的一部分?


對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應持態度,用周總理的一個比喻最為合適:


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多位於東南亞的海外華人怕因加入了外國國籍而背上“忘掉祖國”的罵名,周總理不止一次安撫說:


“有些僑胞可能會擔心,選擇了印度尼西亞國籍,華僑就看不起他了,說他忘掉祖國了。不,不應該採取那樣的態度。我們應該採取贊助和友好的態度。選擇了別的國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


“你們入了當地國籍回中國,就像出嫁的女兒回孃家一樣,隨時歡迎你們回孃家嘛。”


3


當然,面對大量的國際移民,孃家人並非全無煩惱。


首當其衝的就是國際移民導致的人才流失問題。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988年-2011年間,留學人數激增了17倍,從1988年代約2萬上升到2011年的34萬,其中自費留學人數佔比從54%上升到93%。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相比之下,歸國人數卻並不理想。根據2009年的數據,162萬出國留學人員,最後僅有49萬歸國。這批留學生出國時學歷不一,但在國內至少接受了中等以上水平的教育,這意味著,中國對此已經付出了極大的教育成本,一旦他們外出不歸,便是巨大的腦力資源損失。


但基於當時的綜合國力和長遠考慮,我們也只能忍痛任其輸出,回家默默努力。


如今,這份努力有了回報。


2018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歸國比例大大提高。


此外,在更敏感的投資移民部分,2019年4月,北美華人論壇上有人拿美國綠卡和北京、上海戶口做比較,討論哪一個更值錢。類似的話題在華人社區裡已經隨處可見,例如“xx戶口和美國籍怎麼選?”等。


單純以財富水平來衡量究竟要移民海外和定居國內或許有些片面,但這從側面直觀地反映了當下人們對於中國實力的評判。


而經過這一次疫情,孃家人用自己的犧牲和努力,再次證明了自己。


因此,若用一些個案打倒一片,不僅寒了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的心,而且這條多年來的證明之路或許又將倒退好幾年。


周總理提出“孃家人”的說法,是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期間,65年後的今天,面對2020年的地獄開局時,我們應該更有底氣也更包容地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戰勝疫情,早日實現經濟復甦。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萬隆會議時期華僑男孩為總理獻花


最後,還是用一句他在萬隆會議的發言,作為收尾,而這也是對當下我們該怎麼辦,最好的註腳。


“我們應該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對立。”


是啊,若要盛世如他所願,我們還得繼續努力,拋開成見,攜手前行才是。


1.《近30年以來的中國海外移民:以福州為例》莊國土

2.《中國人口的國際遷移及其最新動向》張貴民

3.《世界移民報告2020》 國際移民組織

4.《回國經濟艙直逼4萬,包機15萬!留學生家長:這個時候還考慮錢嗎?》杭州日報

5.《廈門緬甸、印尼歸僑暢談“萬隆會議”精神》廈門僑聲

6.《改革開放以來僑匯收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啟示》林昌華


疫情下留學生、海外華僑該不該管?這不該是個問題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