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南海牽手 向洋而興再出發

<table> 南沙南海牽手 向洋而興再出發

南海發達的製造業與南沙口岸樞紐之間存在產業聯動,助推雙方開展協同創新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table>

兩個在大灣區備受矚目但並不接壤的區域走到了一起:3月27日,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蔡朝林,與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閆昊波分別帶隊相聚南沙。

在他們的見證下,兩區區長簽署了《推進協同創新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一個“南南協同創新”的重磅合作,就此敲定。

簽約時,兩區領導都戴著口罩;簽約後,雙方互換文本,兩區同心,笑容燦爛。兩區攜手背後令人好奇:這兩個分別在廣佛卻並不直接相鄰的區,為何走到一起?大灣區裡的“南南合作”,將帶來哪些變化?

●肖霞 趙進 南宣

自貿區優勢+南海改革優勢

3月27日下午,南沙區區長董可與南海區區長顧耀輝代表兩區政府,簽署為期五年的《推進協同創新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協議》)。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和廣佛同城化合作的要求,雙方將加強在協同創新、區域發展、產業升級、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粵港澳合作和對外開放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通過合作,雙方將實現“兩個率先”: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打造區域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各類要素資源高效便捷流動、人民生活更加便利的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共同體。

《協議》顯示,南沙與南海的不少合作事項,將落腳到一個具體地點上——南海區大瀝鎮。雙方將以大瀝作為南沙自貿片區和南海區跨區合作、自貿試驗區政策延伸的先導區。雙方共建大瀝國際貿易港合作平臺,作為國際貿易政策實施區域,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落實各項合作措施,推進兩地聯動發展。

“自貿區優勢”是此次合作的另一個關鍵詞——雙方將充分發揮南沙自貿片區政策優勢和南海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優勢,以區域合作先導區為核心,強化自貿片區經驗複製推廣和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制度創新成果共建共創共享。

強化自貿片區經驗複製推廣,不是一句虛言。

接下來,雙方將在金融創新、數據聯動、協同治理、監管同步方面全面協同推進,推動形成兩地一體化的大灣區生產、採購、出口全鏈條可追溯的商品溯源體系,建立中國優品出海服務體系;推動自貿片區金融服務延伸拓展,同時在產業發展、商貿流通與社會治理等領域實現深度協同;共同推動兩地區域產業集群進一步升級並走向全球。

海洋經濟擁抱內河經濟

大灣區裡的“南南合作”,是海洋經濟與內河經濟、國道經濟的一次有力握手。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樞紐,是南沙口岸的重要指向。從地圖上看,廣州南沙位於珠江入海口,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方圓100公里範圍內彙集了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國際機場,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的重要樞紐性節點。

航運物流是南沙最有特色的產業。2019年上半年,南沙港區保稅物流進出口243.2億元,增長21.6%;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62億元,增長27.7%;成為汽車平行進口全國第二大口岸。

相比臨海的南沙,南海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腹地,沒有出海口但水網密佈,是廣州產業轉移和城市功能外溢的重要承接地。歷史上,大瀝有著典型的內河經濟特徵,改革開放後則是國道經濟的受益者。

製造業是南海的支柱產業,該區已擁有11個年產值超200億元的產業,形成了以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有色金屬、智能家電等產業為主導的門類齊全的現代產業體系。目前正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

作為協議中唯一被提及的具體鎮街,大瀝正是國道邊崛起的專業鎮之一。大瀝鎮毗鄰廣州,擁有上千年的商貿歷史,一條16.5公里的廣佛路(325國道),聚集著38個各類專業市場,年成交額超6000億元,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人匯聚於此從事商貿活動。

當“海洋”與“內河”“國道”相遇,政策優勢、產業基礎、區域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強強聯合,既有利於南海產業優化提升,為南海產品的出海增加更多渠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有利於南沙自貿片區輻射力的進一步提升、港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小鎮即將崛起國際貿易港

“從廣州過來經過中山八路就是大瀝。”簽約當天,大瀝鎮委書記劉浩文也在現場,他話音未落,蔡朝林便接了一句“中山九路”。“中山九路”是外界賦予大瀝的別稱,被認為是廣州繁華的中山路的延續,可見商貿大瀝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在南沙與南海的合作協議中,大瀝國際貿易港被重點提及。建設這一載體,既是兩地合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大瀝解決發展問題的戰略選擇。

根據計劃,大瀝國際貿易港是由南海區大瀝鎮人民政府規劃的現代商貿體系集聚區,初步計劃分為貿易集聚區及服務集聚區,承載面向全球經濟一體化新形勢下建設的國際貿易一站式服務集群。

未來,大瀝國際貿易港將由政府主導,市場運營,合力整合轄區內傳統商貿市場,形成產業利益共同體。有望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內容,發展統一管理、分區銷售、展倉分離的新型商貿業態,實現傳統商貿市場業態向現代數字化商貿體系的轉型升級。

大瀝國際貿易港的建設,不僅是大瀝一個鎮街的事,也事關整個南海製造業。而國際貿易這個領域,正是南沙的優勢所在。

據悉,大瀝國際貿易港計劃圍繞線上線下兩方面開展建設。其中,線上部分為數字貿易港,數字貿易港擬包含一中心(數據中心)、五平臺,涉及一體化通關、全球商品溯源、自由貿易賬戶服務等領域。今後,數字貿易港力爭實現與南沙自貿片區統一標準、統一標識、同步數據庫。

線下則是貿易港產業區,擬通過建設現代產業生態,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探索城產人融合發展的城市新生態環境,形成國際貿易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

■鏈接

同城再升級 廣佛又一春

這並不是南沙與南海的第一次經濟聯繫。

老一輩廣府人對“南番順”這個地域稱呼十分親切。歷史上,南海、番禺、順德三地區域相鄰語言相通文化同源,這裡孕育了純正的廣府文化。三地鄉親還攜手出洋拓荒,在許多海外的會館裡,取名為“南番順會館”的比比皆是,三地鄉親報團取暖,手拉手、肩並肩共同奮鬥。

正如閆昊波所說,南海與南沙雖然不接壤,但水相連、語相通、食相近、人相親,一直以來兩地往來密切、交流頻繁,大家像走親戚一樣你來我往。而如今南沙雖獨立成區,但歷史上,南海所在地曾屬於番禺,直到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新設立南沙區。繼往開來,兩地牽手,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近年來,南沙南海的交流也十分頻繁。蔡朝林介紹,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發出的第一張出口海關單便是來自佛山一家陶瓷企業;五年前,南沙曾專門組隊到南海學習“政務服務創新”;廣汽豐田落戶南沙時,為其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就落戶在南海、順德一帶……

2009年3月,廣佛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簽訂,標誌著廣佛同城正式邁步。同年5月,南海啟動新公交廣告語徵集活動,“廣佛同城,南海先行”這一廣告語在眾多投稿中脫穎而出,成為象徵南海精神的新公交廣告語。

南海市民還記得,隨著一夜之間南海近千輛公交車噴上新廣告語,一時間,南海作為廣佛同城先行區的印象深入人心。從產業到醫療、交通等各方面的合作對接,11年來,南海也一直勇立廣佛同城化發展潮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2019年,廣東省GDP突破10萬億大關,廣佛兩市經濟總量超過3.3萬億元,佔廣東全省1/3強。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被明確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廣佛合作的機遇前所未有。根據佛山市委全會報告,今年佛山將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合作,推進廣佛創新同城,在核心技術攻關、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廣泛合作,共建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而南沙與南海作為兩市發展中的重要一極,2019年兩區GDP合計4860億元,在省內僅次於廣深佛莞。兩區的牽手無疑助推廣佛兩地更好發揮極點帶動作用。

時代在進步,兩地牽手也在不斷深化。過去10年,廣佛兩地更多是在交通設施等方面互聯互通。隨著一個新10年到來,廣佛全域同城化開啟,廣佛同城正邁向“產業聯動,要素互通”更深層的階段。可以預見,隨著“南南合作”的展開,全球化的科技與市場流通將為兩地打開更大的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