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裡的脫貧“領頭雁”

本報記者 王迎彩 通訊員 崔高陽 付旭輝報道

3月23日,記者走進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鎮郭溝村來安社區領航電子廠,位於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廠房乾淨整潔。車間的外牆上貼著“戴口罩、不聚集、有距離、戰疫情”的大幅標語。車間內,貼耳機殼、貼面罩、粘磁鐵、焊電池、焊喇叭、扣蓋、充電聽音,20名工人正在依次作業,電子廠負責人袁國東正在電腦前整理當天的生產報表。

現年32歲的袁國東,衣著樸素,兩肩略顯仄削。據瞭解,袁國東是寄料鎮呂莊村小袁家莊人,母親和哥哥智力殘疾,他本人也有先天性的肢體四級殘疾,生活十分艱難。通過精準識別,2014年袁國東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贫困户里的脱贫“领头雁”

不等不靠,用雙手擺脫貧窮

家庭艱難生活,讓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袁國東初中畢業就早早結束了學業,回家幫忙務農。但貧窮、殘疾和僅有初中的學歷沒有擊垮袁國東探索新知識、靠雙手脫貧的夢想。他自學了農用耕地機,賺過春耕秋播的辛苦錢;自學了計算機,賺過網絡直播的技術錢,2019年袁國東家順利脫貧。

“袁國東家是俺村的典型,我們給他家辦理的低保、殘疾人補貼等僅能解決他家基本的溫飽。靠著國東的韌勁,他家不等不靠、自食其力,不僅自己脫貧了還辦起了廠子帶著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汝州市體育局駐呂莊村第一書記朱將偉介紹到。

贫困户里的脱贫“领头雁”

做領頭雁,帶眾人走向新生活

2019年,通過異地扶貧搬遷來到來安社區新家的袁國東,看到小區內有些貧困戶日子過得不如自己,閒置勞動力因照顧老人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加之自己的堂兄能拉到來料加工的訂單,袁國東就萌發出了辦廠子、帶領貧困戶加工藍牙耳機賺錢的想法。“在我家最困難的時候,政府拉了我們一把,解了我們家的燃眉之急。現在我脫貧了,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更多的人脫貧。”提起辦領航電子廠的初衷,袁國東告訴記者。

袁國東的想法得到了寄料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們免費為袁國東提供了廠房和辦公用房,還宣傳發動社區閒散勞動力到該廠務工。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虛心向管理經驗豐富的前輩請教、上網學習諮詢等等措施,袁國東不斷解決管理、生產中的各種難題,廠子也步入了正規,目前已經有20名貧困人員在袁國東的廠子打工掙錢。

“現在政府的扶貧政策好,我在自家門口照看家裡的同時還能打工賺錢。老闆說等以後技術熟練了按計件發工資,一個月可以拿到2000多塊錢。”從寄料鎮蠻子窪村搬遷到來安社區的貧困戶黎風小說。

群雁高飛頭雁領。袁國東現在不僅是寄料鎮勤勞致富的一面旗幟,更是來安新區貧困戶中脫貧致富的典型。他的事蹟在貧困戶中廣泛流傳,激勵著貧困群眾自食其力,走上致富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