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紅評|當好“領頭雁” 建設新湖南

紅評|當好“領頭雁” 建設新湖南

李克強總理6月11日來到湖南衡陽市白沙洲工業園考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情況。李克強總理說,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既是趨勢,也符合經濟規律,體現了平衡發展和協調發展。衡陽有“雁城”之稱,希望衡陽以及整個湖南當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領頭雁”。(6月12日中國政府網)

我國區域遼闊,但自然稟賦和地理位置存在差異,這也決定了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不均衡特徵。通過產業轉移和佈局優化,有助於彌補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既符合經濟規律也體現了平衡發展和協調發展。湖南地處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近年來就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的重大戰略機遇,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奮力在開放上走在我國中部和內陸地區前列。

行勝於言。產業佈局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牽著民生就業。近年來,中部大省湖南就搶抓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國際沿海產業轉移的短暫機遇期,加大對接上海自貿區、“一帶一路”力度,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先後出臺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政策文件,實施“五大開放行動”,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近5年來,湖南全省承接產業轉移項目超過16000個,投資總額近17000億元,每年帶動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以上,交出了一張靚麗答卷。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市場經濟語境下,承接產業轉移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在產業轉移大潮中,中西部地區必須努力創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湖南就既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投資,改善交通、信息等“硬環境”,也在“軟環境”方面下工夫。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吸引東部產業主動轉移;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儘可能滿足企業發展資金需求,等等系列“組合拳”推動著湖南成為了產業轉移的熱土。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並不意味著湖南要拋棄原有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關鍵還在於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增強湖南區位產業凝聚力。湖南第十一次黨代會就明確提出“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總戰略,諸如超級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三超”也已成為了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外交名片。隨著創新型湖南邁出堅實步伐,湖南的發展空間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產業轉移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為湖南引進了先進產業、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及優秀人才。更為重要的是,承接產業轉移促進了新舊動能轉換,保持了湖南經濟平穩發展。2017年,湖南GDP達3.46萬億元,同比增長8%;加工貿易同比增長52.3%,高於全國46.4個百分點,帶動了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可以肯定,當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領頭雁”,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將更有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