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直擊】建設銀行:穩中有升,發展普惠金融

【會議直擊】建設銀行:穩中有升,發展普惠金融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中國第二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建設銀行(00939-HK, 601939-CN)剛剛公佈了按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2019年業績。從整體來看,維持溫和的收入及盈利增長,大致與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01398-HK, 601398-CN)表現相若。

截至12月31日止的2019年度,建行錄得營業收入總額至7056.29億元,同比增長7.09%,主要受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11.58%帶動。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74%,至2667.33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77%,至2669.95億元,業務及管理費同比增長7.37%以及資產及其他減值損失同比增長8.30%,部分抵消了收入增長。

建行的2019年扣非後每股收益同比增長5%,至1.05元。期內宣派股息每股0.32元。

利息淨收入5106.8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佔其總收入的72.37%,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11.58%,至1372.84億元。

回顧期內,建行的生息資產平均餘額同比增長7.24%,至22.783萬億元,平均收益率為3.88%,提升了6個基點,所以利息收入同比增長8.94%,至8835億元;總計息負債同比擴大6.87%,至21.129萬億元,平均付息率增加了12個基點,利息支出按年上升14.8%,至3728.19億元。

付息率上升的幅度抵消了利息收益率改善的幅度,淨利息差縮減了6個基點,至2.12%,不過生息資產規模擴大,所以淨利息收益率下降了5個基點,至2.26%。

截至期末,不良貸款率由期初的1.46%改善至1.42%,撥備覆蓋率由208.37%提高至227.69%。

以下是管理層回答投資者、分析員和媒體的提問:

Q:建行在貸款定價這方面如何平衡資金成本、貸款需求以及風險?

疫情不僅對中國,對全球經濟也造成影響,作為一家跟經濟運行密切相關的商業銀行,這次疫情也對我們有影響。

目前國內的貸款利率實施的是LPR,從去年開始推出,今年也要求從3月1日開始對存量貸款進行轉換。LPR下行的趨勢比較明顯,對我們的經營有一定的影響。它對經濟的影響,和我們在經營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因素,主要還是取決於客戶本身的質量。客戶本身的質量以及客戶結構,決定了我們的收益,同時也取決於我們如何根據中央政府要求在投資、消費和外貿方面體現建行的優勢,包括在投資領域,如何支持基建,尤其新基建的發展,還有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如果在這些方面我們的客戶質量比較好,客戶基礎比較紮實,就能夠通過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把資產負債結構、業務結構、客戶結構進行優化,同時在定價上通過強化定價管理能力和利率風險的管控能力,還是有信心在今年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盡力保持業務的穩定增長。

Q:第1季度零售業務是否有受到疫情的影響?獲客、業務規模、資產質量方面是否有下滑或者低於預期的情況?如何規劃零售業務?

國內消費受疫情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從零售業務來看,我們觀察到所受到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1)資產端來看,由於個人住宅貸款前期積累的釋放,還是有平穩的增長;2)中間業務,有些業務特別是線下業務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線上業務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彌補,國家未來還會出臺一些穩定經濟發展的舉措,3月份的情況已見恢復,下一步消費恢復的潛力非常大,同時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前景也不錯,可能會加大與資本市場業務相關的中間業務發展。

Q:今年息差走勢如何?

2019年建行的淨利息收益率為2.26%,對比2018年下降了50個基點。2020年應該也會下降,初步判斷的趨勢大概是10個點左右。

目前的信息披露不可能有標準的口徑,不同銀行、不同的季度、不同的年度都有不可比的因素,所以很難去得出一個趨勢。如果某一個銀行某個季度或者某個時間段息差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動,那就值得關注了。

Q:疫情下,貸款的投向結構是否會發生變化?

今年會有一定的改變,例如我們會投入到醫療衛生健康方面,第二方面是經濟建設,第三個是傳統基建。

疫情對國際社會也造成影響,影響到國際產業鏈,中國是國際產業鏈的一部分,所以國外疫情何時結束,對於我們出口加工企業會有影響,所以我們今年貸款的投放在這方面要額外慎重。總體而言,現在談這個還為時尚早,取決於國外疫情何時結束。

建行將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調整措施。

Q:普惠金融情況怎樣?面對疫情,建行對普惠金融有何打算?

疫情對於對公業務衝擊最大的就是普惠金融所面向的客戶,也就是小微企業,但小微企業在國家經濟當中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佔了50%的GDP,60%的稅收,70%的創新。為什麼它們受的衝擊大,因為它們經濟體量小,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建行會盡可能想辦法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建行率先把普惠當做三大戰略之一,我們也做得很好。截至2019年末,普惠金融貸款餘額為9631.6億元,較年初增長了57.88%,大大超出了監管要求,到現在這個時候已經上萬億了。截至2019年末,小微快貸貸款餘額已經達到了5900多億,較年初增長了108%。我們去年小微快貸的不良率不到1%,低於對公的整體不良率。

今年監管部門要求國內商業銀行普惠貸款的比例不能低於30%,根據我們內部的客戶基礎以及發展態勢,我們認為要在30%以上沒有問題。我們會將這個戰略執行好。

Q:建行住房租賃業務發展情況如何?

住房租賃是三大戰略之一。我們特別重視發揮金融在租賃制約整合中的作用,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去年末,我們的平臺覆蓋全國超過95%地級以上的城市,累計上線房源也超過了2000萬套,平臺註冊用戶超過了2100萬。租賃方面的貸款也在有效投放。同時我們也與租

賃產業的上下游進行合作,構建生態。

受疫情影響,企業和個人可能都出現現金流的困難,我們認為這僅是暫時的,我們也願意與這些公司加強合作,共同克服困難。

總體而言,中國租賃市場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租賃需求不斷上漲,我們積極配合國家關於推進租賃市場發展的政策,也推動我們這個戰略的實施。

Q:資管中有7000多億投向非標,是否會進行整改?

截至2019年末,非標債權類資產是7214.2億元,佔比33.62%,監管要求是35%以下。

我們的標準資產餘額超過了一萬億,增加了1900多億,佔總投資資產的47%,上升了9.87個百分點。資管新規推出以後,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引導淨值型產品的發展,我們去年淨值型產品的餘額為4785億,增加了1789億,增長了59.7%。我們整個資產管理業務的結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既符合監管要求,也符合我們自身對資管業務發展的定位。涉及到非標資產這七千多億的整改,可以這麼說,是各家銀行在整改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難的問題,我們對這七千多億非標資產進行梳理,同時也在接受監管部門的指導和政策的諮詢。

監管部門也在考慮研究配套的措施,我們將積極地尋求指導,以平穩地讓非標資產整改到位。

Q:公司在2020年的資產配置如何?貸款增速和投向,債券的增速和投向如何?公司對於特別國債運作的看法如何?

2020年資產配置目前的計劃:貸款是1.5萬億,目前已經安排了1.46萬億的計劃。其中,公司類是6850億,個人貸款是7650億,大頭是按揭貸款,5700億。我們現在安排的債券投資計劃是新增3500億,其中地方債將是大頭,將近2900億,其實為信用債、基金、國債等等。

Q:資產管理質量今年可能會面對比較大的壓力,不良率也有所提高,現在監管允許延遲還款,會對全年資產質量造成怎樣的影響?

今年資產質量受疫情影響已成定局,可能在影響程度上有不同的判斷。影響資產管理質量的影響有很多,一個是疫情的持續時間,國內目前來看總體影響是可控的,但海外影響還需要觀察。還有國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紓困政策等等。還有大環境、貸款投放的總量、結構,我們不良處置的進程等等,都構成了對質量影響的因素。

剛剛提到的延緩政策,對我們有影響,但是很小。因為這些政策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總的來說在監管的導向下,在我們的良好客戶基礎上,對我們的影響是有限的。

Q:2月底信用卡貸款、普惠金融等的不良走勢如何?

從前兩個月來看,不論信用卡個人業務還是對公業務,總體資產質量是相對穩定,但是逾期貸款有所增加,與往年基本一致,這一塊影響不是很大。2019年普惠的不良貸款率是大幅下降的,降幅達1個百分點以上。我們今年在普惠的信貸投放會加大力度,從前兩個月的情

況來看,中央給了政策,客戶真正提出展期需求的比例不是很高,頂多不到6%,前兩個月逾期有所上升,但三月份已經下降。我個人預計全年逾期率會保持相對穩定略有上升的態勢。

Q:有傳聞建行要建立消費金融公司,是否屬實?建行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和安排?

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籌劃,總的來講,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轉向內需主導的方向,消費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我們預計,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這方面市場的潛力還是非常大,尤其在細分領域,民生消費領域,消費結構性升級,消費品質的提升等,消費信貸的長期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我們將繼續在這方面探索。

Q: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前景怎麼看?是否有調整?

中間業務是銀行近年比較重視的業務。這幾年建行在中收的發展勢頭不錯,但考慮到疫情,建行可能會做一些讓利,所以今年會有一些壓力。但我們會加大線上業務的力度,以保持中收業務的良好發展態勢,也會按照政府要求,加大中間業務讓利的力度,所以我們從展望來看,這個增幅肯定不會像去年那麼高。

Q:海外擴張業務是否調整?疫情對銀行業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合規優先,穩健發展”,這是我們佈局海外業務的原則。我們海外業務的整體發展還是穩健良好的,受疫情影響,各國情況都有待觀察。疫情對中國、全球經濟的影響比較大。但全球領導人合作抗疫的決心,以及中國近年靠內需拉動的結構調整,韌性比較強,加上我國敏銳的應對政策,所以疫情的影響是可控的。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合理的增長,保障投資者合理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