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日本佔領朝鮮半島,計劃將首都遷往首爾,為何後來放棄了?

R


日本在近代以來,一直有野心向中國大陸擴張,在清朝日漸衰頹的國勢下,日本於1910年攻佔了朝鮮全境,朝鮮從此淪為的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刻意經營朝鮮,同化朝鮮人,一度有將東京首都遷徙到漢城的計劃。之所以日本一直有大陸情懷,那是因為日本是一個群島國家,而且地震多發,日本整個民族一直有一種危機感。

日據時期的首爾(漢城)

1923年日本發生8.1級大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這場地震過後,霍亂流行。這場地震影響到日本東京、神奈川、靜岡等多個地區,給日本造成了嚴重的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遷都的聲音重新響起,甚囂塵上。日本遷都的目的地就是朝鮮的漢城,日本認為,漢城有大量的日本人居住,已經被大量同化,而且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備。

日本1923年大地震

但是經過政府層面的討論,和天皇拍板,最終卻放棄了遷都計劃,而是重新建設災後的東京。其原因為漢城本身也是在島上,而且畢竟是新徵服不久的地方,反抗勢力還沒有徹底消滅,存在著治安隱患,做日本京都總是意義不大。把首都從一個島上遷移到另一個島上,不過是屎坑遷移到尿坑,本質上不具有突出的誘惑力。

而且當時日本政府的野心早已不侷限於朝鮮半島了,早已瞄上了中國大陸板塊的一部分,肥沃的黑山白水,滿清的龍興之地--東北。後來日本在佔領東北後,將長春改名為新京,其意涵很明顯就是將東北進行改造後,將日本的行政中心遷到東北來。

不過讓日本沒有想到的是,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他們一直無法擺平東北的抵抗軍和各地的民間抵抗運動,一直無法獲得平安穩定的建都環境。直到戰敗,他們的遷都計劃都未能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