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吴协恩谈管理之道

华西村:吴协恩谈管理之道

吴协恩(右一)向华西青年介绍吴仁宝老书记先进事迹及华西村发展历程


管理是世界上所有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永远的难题。在十八大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看来,管理二字有着最朴素的含义——“管”好生产经营,“理”清重点问题。几十年来,吴协恩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之中,于治村、治企等方面,生成了许多管理心得和人生感悟。近日,吴协恩就管理之道回答了笔者的提问。

笔者:现在大家都在谈新常态,您对新常态有着怎样独特的理解?

吴协恩:在我看来,新常态要有新理念,我们要用“创新意识”引领发展,而不是让“陈旧观念”束缚手脚。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因为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像华西各项工作的总思路,就是“短中长、稳快活”:从事的行业兼顾短期、中期、长期三大利益,传统产业发展要稳、把握机遇动作要快、资本市场利用要活。当然,“稳”不代表“等”,不能一味死等;“快”不代表“乱”,不能一快就乱;“活”不代表“过”,不能导致过错。最近10多年来,华西依托“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的思路,成功拓展了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到去年年底,华西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分别占35%和65%,下一个5年内,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要超过70%。今年1—11月份,华西完成的可用资金比任务数增11.86%,交税比去年同期增69.79%,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

笔者: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协恩:过去,我们总以为,只有大公司、大企业、大系统才最值钱,然而现在整个商业环境变了,我们不得不从“人”的角度重估商业价值。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不仅要看项目、看产品,更要看人、看团队,特别是人一定要对。实际上,要做成一门产业,关键“三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同时,还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不能用“赌”的心态做企业;二是不能以“短”的眼光看发展;三是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经营。过去,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成功”;现在,我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如何让企业更长久”。因为只有长久的,才是最成功的。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还要能预见未来,眼光有多远,收获就有多大。

笔者:吴书记,您一直很注重制度建设。在您看来,制度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吴协恩:制度既有激励,又有制约。从制约来说,制度就是为那些想犯错误、要犯错误的人设定的。如果你不去碰它,制度就是“棉花棒”,甚至就是一张废纸;如果你去碰它,制度就是“杀手锏”。所以说,制度既是不能突破的底线,也是不能逾越的红线。既然定了制度,就要一丝不苟地落实到位。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不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而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目的就是要让上面的人受监督,让下面的人受激励;让上面的人懂得收放,让下面的人看到希望!

笔者:吴书记,您有一个经典的“变与不变”的观点,从经济角度讲,您觉得哪些是要变的,哪些是不能变的?

吴协恩:我讲的“变与不变”包含三条:要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要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要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从经济角度看,也是如此,既要看到变化的一面,更要看到不变的一面。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做法在变,但不管怎么变,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变、对创新的要求不会变、对实干的追求不会变。现在搞经济,要注重避开“三种风险”:经济周期的风险、国家政策的风险、自身决策的风险。怎样来避免呢?重在“三个预”:对未来要有预见,对形势要有预判,对危机要有预案。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不是败在技术上或管理上,而是败在缺乏有效的预案来应对突发的情况。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打能打得赢的仗,道理就在于此。

笔者:现在,社会上有一些青年创业者总是感叹,找不到创业的蓝海。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吴协恩:创业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经济发展到了“1+1>3”的阶段。过去靠“胆量”赚钱,现在就要靠“胆识”赚钱。作为青年创业者,不要怨宏观形势怎么样,前提是你的微观对策怎么想;不要问外部资源有多少,重点是你的经营眼光好不好;不要讲其他单位也不行,关键是你的企业必须行。我看,有些人之所以习惯埋怨,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底,导致眼中看到的,哪里都是困难,哪里都是阻碍;我们华西心里有底,因此眼中看到的,到处都是生机,到处都是活力。今后,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预防危机,我们将继续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并充分利用“产业+资本+人才”这一模式,不断为发展增添新的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笔者:我们知道,一个单位不管大小,领导力都是很重要的,在您的管理哲学中,领导力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吴协恩:领导力首先来源于自我的约束力,当你不能管住自己的时候,你就失去了领导别人的资格。就像老书记生前说的,干部想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廉洁才有权,懂行才有威。作为干部,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点就是进步,带动他人就是提升。一个人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社会上有些人谈到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时,总要套上改革的“帽子”。我总觉得,我们不能把要做的事情都纳入“改革的范畴”,不能把自己的主张都装入“特色的篮子”,不能把工作的失误都归于“客观的原因”,凡事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笔者:吴仁宝老书记曾提出过“好路、好车、好司机”,他这个理念,影响和促进了华西几十年的用人和发展。您在用人上,又是怎样考虑的?

吴协恩:我也有一个“三车原则”:合适的人请上车,到站的人开心下车,坐错的人换辆车。不管哪一种人,都不能靠“家长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维”办事、不能凭“一刀切”用人。只有这样,华西这辆车才能开得更稳、更妥、更好。对于工作,我们不要把它当成被迫做的事,而要当成应该做的事。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因此,能者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多劳,因为他既懂得什么事该做,更懂得什么事该先做,而经常抱怨自己多劳的,从来不是能者!

笔者:华西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家长”,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大家庭的?

吴协恩:一个单位最难统一的是思想,但只要思想统一了,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在我看来,经营家庭是要讲艺术的。这个艺术,不是简单的纵容亲人、溺爱家人,而是要约束好亲人、带动好家人,从而传承好家训、营造好家风。因为家风连着村风,村风连着民风。作为个人来讲,我会继续为担当的人担当、为负责的人负责、为尽力的人尽力。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表率是最好的教育,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我们首先不做,以此约束好一家人、带领好一班人、示范好全村人!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今后,华西村不仅是华西人的,也是属于全社会的。

笔者:您的梦想是把华西村打造成百年企业、百年村庄,打造过程中,您认为什么是最核心、最根本的?

吴协恩:在我看来,要长久的走下去只有靠制度、靠文化。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老书记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为华西人留下了物质的高楼大厦,而在于他留下了思想的高楼大厦。所以,我们要把老书记的思想、精神、理念,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作为我们干部来讲,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名干部,干事一定要积极主动。我总觉得,很多事情不是因为困难才不去干,而是因为不去干所以才困难。一个人学会了积极主动,就没有什么干不成,只有来不及干。当然,我们基层干部也要正确对待“人民公仆”与“父母官”的区别。如果“父母官”思想重了,往往对老百姓就会以家长的姿态自居,这样反而会拉大与他们的距离,而“公仆”情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相信,通过全体华西人的共同努力,百年企业、百年村庄的“华西梦”一定会顺利实现!

华轩 《 农民日报 》( 2016年12月23日 05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