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我們知道,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在今天看來都能稱之為絕活的文化技藝,而那些能夠入選教科書中的技藝,更是我們中華歷史文化中的精髓​。

比如在初中課本上有一這麼一篇課文《口技》,講述的是一個在京城裡善於用嘴巴模仿各種聲音的人,用一把扇子,一個撫尺,坐在一張桌子的後面,就能描繪出人的聲音,動物聲,火災的聲音,讓當時聽他表演的人,都誤以為這些聲音是真的​。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這篇文章的作者林嗣環也是一個文學人才,他出生於明朝萬曆年間,最後在清朝順治年間做了太中大夫,是一個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

​這篇我們初中時候就學過,並且現在依舊能夠回憶起的清代散文,是出自《虞初新志》這篇小說集。

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我們中學時學習的這篇聲情並茂的文章,是被刪減掉的版本。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初中七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上的《口技》和原版《口技》,大致內容沒有出入,不過在描寫到婦人照顧孩子這一節的時候,其中的一些細節被刪掉了。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在課本中的《口技》原文裡,是這樣描寫的: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大概翻譯過來就是,當時在座位上的人,聽見了狗好像在深深的巷子裡吠叫的聲音​。接著一個婦人打哈欠伸懶腰,她的丈夫就在說夢話​。隨後兒子醒了,打哭了起來,​接著丈夫醒了。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這位婦人隨後哺育孩子,漸漸地孩子睡著了,又過一會兒,大兒子又醒了,還喋喋不休地說著什麼。然後就是婦人安慰小兒子的拍打聲,小兒子進食發出輕輕的聲音,丈夫訓斥大兒子的聲音​。

這些聲音在在座的人聽來,幾乎是一齊發出的。而且聽得高興的客人們,甚至都伸長了脖子,側著眼睛,微笑,默默感嘆,對這種情景感到歎為觀止。

如果就這麼看,或許觀眾的反應,似乎有點欠缺真實,畢竟這些都是生活中的日常景象,但是在原版《口技》中,卻將觀眾這種目瞪口呆的原因給寫了出來。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因為原文裡面的內容其實已經很白話文了,筆者就不再翻譯了,這兩段所描述的兩件事,第一件事影響了小兒子的睡眠,第二件便是起床後進行方便​。

至於為什麼要把這兩段給刪掉,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兩段被林嗣環寫得有些羞於見人,而且即使將其刪去,也不會對全文有太多的影響。

中學課本里的《口技》為啥被刪了兩段?原來,這兩段寫得羞於見人

嚴格說起來,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言傳的,更是不能將其寫在教科書上直接讓學生學習。​而為什麼教科書不把這篇文章直接刪掉,其實是因為這篇文章寫得的確是太好了,無論是內容,行文還是用詞,都非常有考究,是難得的佳作。

當我們在學習我們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時,也可以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

(如果您覺得筆者的文章寫得還行的話,就隨手為筆者點個贊鼓勵一下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