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在今天看来都能称之为绝活的文化技艺,而那些能够入选教科书中的技艺,更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精髓​。

比如在初中课本上有一这么一篇课文《口技》,讲述的是一个在京城里善于用嘴巴模仿各种声音的人,用一把扇子,一个抚尺,坐在一张桌子的后面,就能描绘出人的声音,动物声,火灾的声音,让当时听他表演的人,都误以为这些声音是真的​。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林嗣环也是一个文学人才,他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最后在清朝顺治年间做了太中大夫,是一个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

​这篇我们初中时候就学过,并且现在依旧能够回忆起的清代散文,是出自《虞初新志》这篇小说集。

不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我们中学时学习的这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是被删减掉的版本。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上的《口技》和原版《口技》,大致内容没有出入,不过在描写到妇人照顾孩子这一节的时候,其中的一些细节被删掉了。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在课本中的《口技》原文里,是这样描写的: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大概翻译过来就是,当时在座位上的人,听见了狗好像在深深的巷子里吠叫的声音​。接着一个妇人打哈欠伸懒腰,她的丈夫就在说梦话​。随后儿子醒了,打哭了起来,​接着丈夫醒了。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这位妇人随后哺育孩子,渐渐地孩子睡着了,又过一会儿,大儿子又醒了,还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然后就是妇人安慰小儿子的拍打声,小儿子进食发出轻轻的声音,丈夫训斥大儿子的声音​。

这些声音在在座的人听来,几乎是一齐发出的。而且听得高兴的客人们,甚至都伸长了脖子,侧着眼睛,微笑,默默感叹,对这种情景感到叹为观止。

如果就这么看,或许观众的反应,似乎有点欠缺真实,毕竟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日常景象,但是在原版《口技》中,却将观众这种目瞪口呆的原因给写了出来。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因为原文里面的内容其实已经很白话文了,笔者就不再翻译了,这两段所描述的两件事,第一件事影响了小儿子的睡眠,第二件便是起床后进行方便​。

至于为什么要把这两段给删掉,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两段被林嗣环写得有些羞于见人,而且即使将其删去,也不会对全文有太多的影响。

中学课本里的《口技》为啥被删了两段?原来,这两段写得羞于见人

严格说起来,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言传的,更是不能将其写在教科书上直接让学生学习。​而为什么教科书不把这篇文章直接删掉,其实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的确是太好了,无论是内容,行文还是用词,都非常有考究,是难得的佳作。

当我们在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时,也可以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如果您觉得笔者的文章写得还行的话,就随手为笔者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