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降不下来,往往是忽视了这一点


血压降不下来,往往是忽视了这一点


降血压效果不理想,并不是个别情况,咱们身边的长辈可能就是这样。


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曾报道过:中国 35~75 岁人群,高血压比例接近 50%,但治疗率仅 30%,控制率小于 10%。


你看看,10 个人里只有 1 个人控制好了血压。


合理用药是控制好血压的关键,而不少人没控制好血压不是因为没选对药,而是没选对吃药的时间。


24 小时里

血压有自然的起伏


通常来说,血压白天高,晚上低。


早上起床后,血压增高,常在 6:00~10:00 到达最高。此后血压便逐渐降低,但白天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晚上入睡后,在凌晨 3:00~5:00 落到一天中的最低水平。


晚上血压降幅过高或过低,都对身体不好。这些人发生心梗脑梗、肾功能损伤等的风险更高。


血压怎么算控制得好?


这一点,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普通高血压人群血压应降至 140/90 mmHg 以下;


糖尿病或伴有肾脏疾病的人群应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尿蛋白大于 1 克/日者,血压应控制到 125/75 mmHg 以下。


除了要降低整体血压水平,还要有效抑制清晨时段血压的快速上升,并且保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


降压药到底怎么吃?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充分考虑每个人的血压变化节律,还要考虑到药效强度、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药物吸收代谢的特点。


血压高峰出现的前 2 个小时,是比较妥当的服药时间点。所以,临床医生通常会给大多数人如下的服药建议。


1. 中、短效制剂


短效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


常见的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恬尔心)、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非洛地平(波依定)等,都属于短效或中效药物(注意:药盒上没有写「缓释片」几个字),一般需要每天吃两三次。


如果每天需要吃两次,建议在早上 7:00 和下午 15:00 吃。


如果每天需要吃三次,建议在 6:00~7:00,13:00~14:00,17:00~18:00 吃。


这样,能让药物在发挥作用时,与血压高值相遇,提高降压效果。


2. 长效药、缓释剂


长效降压药的疗效能在 24 小时以上,这些药物起效慢一些,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时间,才能显现稳定降压的效果,所以用了这些药以后,不要因为效果不显著而急着换药。


氨氯地平(络活喜)、氯沙坦(科素亚)、苯那普利(洛汀新)、培哚普利等,都属于长效药或缓释剂(注意:药盒上通常会写着「缓释片」或者有长效药物的字样)。


这些药物,每天吃一次就行。一般推荐早上起来,6:00~7:00 的时候吃。如果监测发现晚上睡觉时,血压下降并不明显,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把用药时间调整为睡前,大概八九点的时候服用。


3. 联合用药


为了更好地控制血压,有些朋友不得不吃两种甚至更多的药。


为了避免漏服,医生可能会建议几种药一起吃,不过也可以晨起服用一种,睡前或傍晚服用另一种。具体怎么用药,可以多问医生一句。


1. 清晨高压


前面提到,起床后会有一个血压升高的现象。有的朋友的高压可以到达 140 mmHg 以上。


推荐服用可以覆盖 24 小时的降压药,并尽量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运动。


如果血压仍不达标,可以问问医生看要不要加用一些短效药物。


2. 餐后低血压


有的人在吃饭后 2 小时内,会出现一个血压下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胸痛、乏力、头晕、意识障碍等心脑缺血的症状。


建议查找引起餐后低血压的原因,在医师指导下服药,避开餐后低血压。


同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吃饭以后,休息一会儿,不要马上活动。


3. 体位性低血压


从躺下到坐起,从坐起到站立,或长时间站立后,有人会出现低血压,一阵头晕。


这些朋友应该避免叫 ×× 洛尔(β-受体阻滞剂)和 ×× 唑嗪(α-受体阻滞剂)的药物。


在医生开药的时候,建议跟医生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降压,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口服药物是重要手段。记得按时按量坚持服药,这可是控制好高血压的关键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