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三疊》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叫《陽關三疊》?

秋葉丹楓


《陽關三疊》是我國一個古曲名。又稱《渭城曲》。因 唐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詩“ 渭城 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盃酒,西出 陽關 無故人”而得名。後入樂府,以為送別之曲,反覆誦唱,逐謂之《陽關三疊》。

王維和陽關三疊

在從前,詩和音樂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善於寫詩的王維,對於音律也很精通,傳說他能從畫中看出彈奏的曲子。有一次,有位客人拿了一幅上面什麼題示也沒有的“奏樂圖”給王維看,王維看後告訴客人說:“這張畫圖描繪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認為畫師畫奏樂只能畫一聲,那一種曲沒有此聲,怎能斷定它就是畫的霓裳第三疊第一拍呢?便去找來一些樂師演奏此曲,果然一點也不錯,正是畫的那一拍。

王維除了精通音樂,琵琶也彈得很好。十九歲那年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時,就是靠著這絕技而得到公主賞識,因而考中第一名。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當時有一個叫張九皋的人,詩文聲名很大,想得到進士考試的第一名,托熟人請公主替他推薦。王維知道這件事後,私下告訴和他交情不錯的岐王李範,求他幫忙。岐王對他說:“你的詩作得很好,可再寫幾篇,配上新曲子,我帶你去見公主。”王維照著岐王的吩咐做了。

過了幾天,在岐王的安排下,王維扮成演奏琵琶的伶人(從前稱以演戲為職業的人),隨著岐王一同到公主府第參加宴會。宴會上王維用琵琶獨奏新曲,並歌唱了一曲(鬱輪袍)(曲名,王維作),博得公主的讚賞,岐王趁此機會替他吹噓,說他不只精通音樂,所作詩歌也無人能比。公主問王維有沒有把詩文帶在身上,王維說有,便呈上事先準備好的平日所作的詩。公主看後非常驚異,對王維說:“這些都是我平日喜歡誦讀的啊!原以為是古人的作品,想不到竟然是你寫的。年紀輕輕,實在難得。”就把他讓到上座。岐王乘機說:“如果今年考試錄取他為第一名進士,那真是國家的福氣。”公主說:“他可以去參加考試。”岐王說王維發誓考不上第一名就不應考。聽說公主已經推薦張九皋了,王維恐怕不會去參加考試。公主說她並不認識張九皋,那是別人請託的。如果王維願意參加考試,她可以幫忙。王維連忙起身感謝。公主於是派人把主考官召到府裡,授意主考官以第一名錄取王維,王維果然真考了第一名。

精通音樂,擅長作詩的王維,他寫的那些具有音樂美的詩,成為當時流行歌詞的很多,其中的一名譜上樂曲後,就成為朋友送別時所唱的送別歌。王維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護府名,治所在龜茲城,就是現在的新疆省庫車縣)去,他作了這首詩來送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意思是說:渭城清晨的小雨,灑溼了輕揚的塵土,旅店外面的柳樹,顏色更加青翠。請你再幹掉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陽關,你就再也遇不到親友了。

唐朝人在送別朋友時,經常唱這支歌。因為全首詩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數相同,唱起來有些單調,因此樂工們常將詩句疊唱(反覆唱幾遍),因此有了“陽關三疊”的名稱。陽關三疊的唱法,據宋朝蘇軾的記載,方式是這樣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疊)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君更盡一杯酒,(二疊)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出陽關無故人。(三疊)

到了明朝,唱法又有改變。明朝人田藝蘅有“陽關三疊圖譜”,列舉三種不同唱法,有一種是這樣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三疊)


藍色菸圈998


應"悟空小秘書"邀答!

《陽關三疊》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叫《陽關三疊》?

小時候跟父母走親戚,吃過晚飯後回家,親戚總是跟父母邊聊邊送,只記得他們再三推讓:別送了,你回去吧!送君千里終有一別、親戚迴轉了,父母親還要回送幾步,又聽親戚說:快回去吧,不能張郎送李郎,一直送到大天亮。


漸漸長大了,看到了《陽關三疊》這幾個字,就不加思想想到了小時候的送客,不就是張郎送李郎嗎!以後漸大了,讀到了唐朝王維的這首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句清新

這是王維以清新景色襯托,送好友元二出關服兵役的,難捨難分送了一程又一程為題材寫下的一首絕句,後流傳為情歌,又譜成了三段式古琴曲,閔惠芬大師又改編為二胡曲《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指的送別一程又一程、譜成古琴曲後,為了逐段加深曲子的情感,又增加一定長度,分三段式,凡會奏此曲的人都知道這首詩的典故以及曲子分三段,由此就習慣了叫《陽關三疊》





謝謝你的閱讀🙏!


許科雲


“陽關三疊”一般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詩題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到渭城為之餞行,故作這首七絕。

王維的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陽關三疊”,其實有好幾種說法,我個人更偏向於叫“三疊”是因為同一個曲調要反覆疊唱三次。由於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在唐代便被譜成了《陽關三疊》,後來又被編入樂府,成為餞別的名曲,歷代廣為流傳。



星花木蘭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感謝。我是靚姐兒聊絲路,一個喜歡讀書思考、行走在浩瀚天地間的美女旅行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陽關三疊》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古琴曲,已廣為流傳的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為唱詞。關於這首曲子的來源,有的資料上介紹源自明代,也有說法是更早一些。這首曲子可唱可奏,也就是說可以作為古琴獨奏曲存在的。

彈奏這首《陽關三疊》的時需要緊五絃,彈出的曲調悠揚綿長。高潮部分反覆彈奏吟唱三次,更能體現出送別友人之時依依不捨之情。以“清和節當春”起,至“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反覆彈奏三次,使依依惜別的感情層層疊進,更襯托了人們的不捨。以“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結尾,體會遙遠的相似之意,令人回味悠長!

陽關和玉門關遙相呼應,在河西走廊最西邊。從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到了盛唐時期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當時陽關以西還是荒蕪一片,風土人情與中原地區大不相同。友人“西出陽關”,會經歷艱苦的長途的跋涉,因此,“勸君更盡一杯酒”,除了依依惜別的情誼,更有對友人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以及殷勤祝願,勸對方“更盡一杯酒”,希望友人能多停留一陣時間。“西出陽關無故人”雖有千言萬語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這首古曲適合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十大古琴曲之一。

初聽這首曲子的時候,我在敦煌。看著漫天飛舞的黃沙,遠方的陽關古城遺址傳來這首略帶惆悵,綿延悠長。剎那間就喜歡上了古琴!回來後,輾轉幾次之後終於找到一位古琴老師。慢慢開始學習古琴,在老師的指導下彈奏這首《陽關三疊》。每次彈奏時候的心情都不一樣,這也許就是古琴能夠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希望這樣的回答能讓你滿意,更希望你也能喜歡古琴。


靚姐兒聊絲路


“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而且基本上是一個曲調反覆三次。

陽關,系地名。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關隘,就是“西出陽關無古人”裡的那個陽關。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陽關三疊”就是以陽關地區(邊塞)流傳的三段琴曲,流傳開了成了著名曲牌。大唐開疆闢土,用兵頻繁,於是有了“邊塞詩”傳統和一脈。

《陽關三疊》同名的詩作(或者說填詞的)很多,其中佼佼者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曰: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精衛填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或《渭城曲》,是根據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

千百年來,《陽關三疊》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而在歷史上,《陽關三疊》也曾發生不少變化,這些變化更加神秘。

《陽關三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

後來的唐代末期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

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繫。這首樂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僅是由於短短4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

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如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等。

大約至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後來人們所見的古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陽關三疊》傳至後代,有多種曲譜和唱法,僅宋代時期就有3種,連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也說他本人聽過兩種。

後世留傳下來的《陽關三疊》歌譜共30多種,它們在曲式結構上有些差別,曲調則大同小異。

全曲曲調淳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以同音反覆作為結束音,強化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與詩的主題十分吻合。

後世留傳較廣,經常演奏的《陽關三疊》琴歌,出自清末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全曲三大段,即3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詩外,加入若干詞句,系從原詩詩意發展而來,結束時添加尾聲。

據1864年清代琴士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記載,《陽關三疊》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覆詠唱3遍。故稱“三疊”。

曲譜的每迭又分前後兩段,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為新增歌詞,每迭不盡相同,帶有副歌的性質,分別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別之情、“淚沾巾”的憂傷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緒。

曲譜的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音調淳樸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遄行,遄行”等處的8度跳進及“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覆陳述,情真意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陽關三疊》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陽關三疊》的《琴學入門》琴歌歌詞寫道: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陽關三疊》還有《陽春堂琴譜》。此版本被視為是《陽關三疊》最為淒涼的一個調。

歌詞寫道:傷懷,傷懷!祖道送我故人,相別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擔頭行李,沙頭酒樽。攜酒在長亭,咫尺千里。未飲心已先醉。此恨有誰知?哀可憐,哀可憐,哀哀可憐!不忍離,不忍離!

除了《琴學入門》、《陽春堂琴譜》的歌詞外,《陽關三疊》還有其他的幾種歌詞,包括《西峰重修琴譜》、《風宣玄品》。

《陽關三疊》一唱三嘆,一嘆三迭,讓人叫絕。樂曲牽動著哀婉、纏綿的憂思輕輕地向外飄出,悠悠不盡,纏綿不絕。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廣為流傳,他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叫“三疊”是因為同一個曲調要反覆疊唱三次.琴歌開始加了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餘均用王維原詩.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一句“清和節當春”作為引句,其餘均用王維原詩.歌曲結尾處漸慢、漸弱,抒發了一種感嘆的情緒.





人生需要用笑去面對


她比四疊少一疊。


用戶4192861934469


《陽關三疊》是王維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與之惜別的詩作。全詩三段,反覆使用一個曲調,故為三疊。“勸君共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為膾炙人口,傳唱經久不衰的佳句。


西嶺


一、關於《陽關三疊》的曲目背景

《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其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王維(699—759)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琴歌。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

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繫。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

二、對《陽關三疊》中“三疊”的解讀

蘇軾論述“三疊歌法”時說“我在密州時,文勳長官到密州公幹,他說得到了古本的《陽關曲》,聲調宛轉悽斷,和先前常聽到的不同,除了第一句不疊,每句皆再唱,這才知道古本“三疊”是這樣的。到了我在黃州的時候,一次讀到白居易的《對酒詩五首》中有“相逢且募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並註明: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用這個來檢驗。如果第一句再疊的話,則這一句是第五聲,現在是第四聲,那麼就可以確定第一句不疊了”。按照蘇東坡的說法,王維的詩在當時譜成曲子的時候,不是全詩反覆唱,而是後三句再唱一次。

根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年)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迭唱三次,故稱“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迭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

《陽關曲》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如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由此可見,“三疊”應該是對同一曲子反覆疊唱三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