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20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最討厭的古詩詞就是這一篇來自《詩經》的《氓》。全文很長,每個字詞和現在的讀音、意義都有很大的差別,當時還要求全文背誦,實在是讓人頭疼。

一般來說,對於詩詞的欣賞就在於其中的美感,但當時來看這篇文章幾乎沒有任何的美感。不就是寫的一個女子和一個男子從相好、結婚到遺棄的過程嗎?雖然最後體現出了女性的覺醒和反抗,那也不過是最後一句的“亦已焉哉”,能有多大的力量?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為什麼偏愛《氓》,而不是《關雎》和《蒹葭》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相比而言,相信大多數人更喜歡《詩經》當中的《蒹葭》,還有《關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多美的詩句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也同樣充滿著美感嗎?

這兩首詩詞裡面的那一句,不比這首《氓》當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要美得多?

所以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一定要把這首詩歌入選高中語文教材,而不選擇其他的兩首?

很快有人得出了結論,說其他兩篇有誘導學生們早戀的嫌疑。

什麼?!

好吧,說來這個觀點也是有幾分道理的。畢竟,那兩首詩歌都是講的追求愛情的過程,什麼“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什麼“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不就是追求愛情的細節嗎?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而這首《氓》,看上去更像是用這個女子的愛情悲劇,來告誡這些蠢蠢欲動的孩子們:

不要輕易嘗試愛情!

想來這也應該是課本編纂者考慮的重要因素吧。

但是今天重讀這首古詩我們可以發現,這首古詩並不是在反對早戀,而實際上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避免遭遇愛情的悲劇。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就需要從這首古詩當中的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開始說起。

這首詩歌當中,這個陷於愛情的女子被拋棄了。這當然是因為“氓”這個男子始亂終棄帶來的結果,但實際上來看,這和女子自身的性格缺陷,還有對待愛情的態度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一、太痴情的結果是埋葬自己

客觀來說,其實對待愛情的痴情並沒有錯,所有美麗的愛情、值得祝福的愛情,都應該是痴情的,這也是愛情之所以打動人心的原因之一。

但是痴情歸痴情,不應該讓這份痴情矇蔽了雙眼,所謂過猶不及。遇人不淑還如此痴情,豈不是引火燒身?

先看詩歌當中的女性對待愛情的痴情是如何表現的?“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這就是她的痴情。愛情來了,她的生命當中似乎就沒有了別的,眼中只有那個氓。為他歡喜,為他憂愁。這顯示出了女子天真無暇的熱情奔放的個性,但同時,也已經隱含了她在這份愛情當中的付出要比那個男子要更多,所受到的傷害也更深。

二、太幼稚的結果是把自己推向深淵

雖然從前半部分的敘述來講,兩人有著甜蜜的愛情,但也展現出了女子對於愛情的想象太過美好,被“氓”忠厚的表面矇蔽了雙眼。“氓之蚩蚩”,看上去是一個忠厚的可以值得託付的人,但不過是女主的自我感覺而已。

從後面的詩句來看,女子之所以要把自己託付給氓,還是因為對方對他信誓旦旦。花前月下說出一些海枯石爛的話語,非常世俗,不過也算是人之常情,但就怕對方僅僅是為了討她的歡心而說出這些話。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對於那些甜言蜜語,對方只是為了討她的歡心,但是他卻堅信不疑。以至於在後來被拋棄了還在責備氓“不思其反”,可以看得出她在愛情的表現上非常的幼稚。

輕易聽信,盲目追求,幼稚!

三、太遷就只能是自食其果

在愛情當中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遷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在愛情當中處於從屬地位,一味地遷就對方,那麼這份愛情的最終終結沒有任何的懸念。

詩歌中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女主人公對於當時的婚嫁一些禮數還是瞭解的,也並未打算立刻結婚。但顯然這個男子表現得不耐煩,“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女主一看到對方要發怒,就做出了讓步遷就著對方。

從婚前就開始遷就,到了婚後更是一步步的退讓。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自我嫁過來之後,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每日的忙碌,每日的操持家務,換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主並沒做錯什麼,但是男子的態度越來越惡劣,到最後甚至發展到了“言既遂意,至於暴矣”,男子提出的任何條件,女子都無條件的答應,卻沒能夠換來對方對自己的珍重,反而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甚至是暴力相向。

這是女主悲劇命運最值得惋惜的一個方面。她自身太過於軟弱,太過於沒有自信,面對對方的變化無常和粗暴無禮,只知道一味的遷就,甚至放棄了原則。最終只能是自食其果,用自己美麗的生命之花餵了狼心狗肺。

四、太過固執把自己逼向絕境

愛情當中的人都是有幾分偏執的,尤其對於女子來說更是如此。我們今天看很多的愛情悲劇,大多數都是在嘆息女子的選擇。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說好聽一點,她們是對愛情過於執著;說難聽一點,那就是太過於固執,聽不進別人的勸。詩中說:“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姐妹為什麼會恥笑她今天的處境?

在當時大家庭兄弟姐妹關係還是非常和諧的,期間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她的這些兄弟姐妹肯定勸過她遇人不淑,但是她固執地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到頭來只能自食其果。

小結

其實縱觀這首古詩,點出了女子(其實也包括男子)在愛情中經常犯的錯,太幼稚,太盲目,太遷就對方,太固執,這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向深淵。

由此來看,這首古詩其實是為了告誡這些處於一生當中最好年紀的孩子們,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來分辨,而且要用足夠理性的眼光來看待愛情。

《氓》為何頻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其實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戀愛課

​作者把這篇詩歌放置於高中語文教材當中的用意,也就很清楚了。高中校園都是十七八歲花一樣年紀的少男少女,碰撞出愛情的火花其實並不少見。與其通過《關雎》、《蒹葭》將這份愛情神化,讓學生們更加心生嚮往,不如拿詩歌當中女子的真實的命運,來給這些孩子們上一堂課,讓他們不至於被愛情衝昏了頭腦,而變得更加理性。

所以這首詩歌並不是反對早戀,而是告訴這些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不至於因為自己的軟弱、固執甚至幼稚,而使得本應該開放絢爛的愛情花朵早早的枯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