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巴爾幹半島是位於歐洲東南部,東西臨黑海和亞德里亞海,南連愛琴海和地中海,它是歐亞海陸交通要地。作為處於歐亞非十字路口的位置,因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被稱為“歐洲後花園”,但也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在歷史以來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為了能夠拿下這塊戰略要地,近來的歐洲列強不斷利用巴爾幹國家內部的紛爭挑起衝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擴大自身在該地區的勢力範圍:先是“一戰”前的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支持下的兩次巴爾幹戰爭。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後來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發英法德意奧匈等歐洲列強之間的霸權爭奪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接著是“二戰”後美蘇冷戰期間為擴大勢力範圍而不斷進行的集團鬥爭。

歷史上巴爾幹半島發生的一切成為了巴爾幹地區紛爭、衝突的代名詞,它也被人稱為世界的“火藥桶”。而這個“火藥桶”的爆炸不但給巴爾幹地區各國的人民帶來嚴重的創傷和陰影,也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巴爾幹”名字的由來—山名成為半島名

歐洲東南部的半島上有一條山脈,名叫“巴爾幹山”。他發端於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邊境塞放一側的蒂莫克河谷,全長530公里,平均高722米,總面積為11596平方公里。巴爾幹山使保加利亞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猶如一道“長牆”,因為它又被稱為半島的“脊樑”。

公元前600年-前500年,巴爾幹山被希臘歷史學家稱為“珂埃蒙”,後來又被羅馬人稱為“赫穆斯”。赫穆斯在希臘是血的意思,因此它又被稱為“血山”。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巴爾幹山脈地形圖

斯拉夫人在公元6世紀來到半島後,把赫穆斯改成“馬托里埃”,這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老的”或“成熟”的。14世紀土耳其了半島後改成“科賈巴爾幹”,意思是“大山”。

既然,巴爾幹是半島上這座山的名字,那又為何被用來稱呼整個半島?

這是因為在19世紀末期,一些地理學家用“巴爾幹”這個詞的意思來泛指整個半島區域,而這又大多基於一種錯誤的假定,以為巴爾幹山脈正好橫跨歐洲東南部這個半島,所以後來就乾脆直接半島稱為巴爾幹了。

此外,在西方學者的眼裡,巴爾幹從開始就不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他們認為巴爾幹半島充滿了暴力、野蠻、原始的。因為那座巴爾幹山脈橫跨了整個半島,而整座半島都帶有負面的含義,所以直接用巴爾幹半島是為了記住西方列強在這個地方做出的累累罪行。

巴爾幹—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13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國家踏平小亞細亞後開始對歐洲下手,到14世紀下半葉時,奧斯曼軍隊在穆拉德一世帶領下橫掃巴爾幹各地。在後來的一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更是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帝國疆域以巴爾幹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開,使其成為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國。

但誰都不曾想到,在17世紀後這個帝國逐漸成為一個“病懨懨的老人”,它更是成為歐洲列強瓜分的蛋糕。中歐的奧匈帝國試圖借用俄、法、英帝國的力量來分割奧斯曼帝國或達成某個協議。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1878年3月俄土戰爭結束後,西方擔心俄國做大,便依照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建議在6月13日召開了一次有俄國參加的國際會議,並簽訂了一份《柏林條約》。這個條約的內容大致為,保加利亞被分割為3個部分:

  1. 保加利亞公國,包括保加利亞北部和索非地區,為土耳其的附庸國;
  2. 東魯米利亞自治區,即保加利亞南部;
  3. 馬其頓,交還給土耳其。塞爾維亞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領土,則被置於奧匈的統治下。

歐洲各國對奧斯曼帝國早就飢渴難耐,於是英國先是佔領了塞浦路斯,然後又佔領埃及;俄國獨吞了奧斯曼帝國的高加索地區;法國控制了突尼斯。昔日龐大的帝國就這樣被那些歐洲強國切蛋糕一樣,領土一寸寸的縮小。

除了外國對巴爾幹奧斯曼帝國的瓜分外,其國內的反抗鬥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也達到了巔峰。這個由土耳其軍官和知識分子領導反抗運動,代表了正在誕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自由主義封建層的利益。1889年,伊斯坦布爾的海軍學校率先成立了青年土耳其人的秘密組織“團結與進步”。1894年,“奧斯曼統一進步協會”成立,人民則稱它為“青年土耳其黨”,該黨的目的就是推翻蘇丹阿卜杜爾.哈米德的統治。

後來阿卜杜爾.哈米德被送到薩洛尼卡囚禁起來,青年土耳其黨掌握了政權,他們把一個封建專制的君主國家變成了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而此刻的奧斯曼帝國更加不再是以前那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了。

歐洲後列強對巴爾幹半島的劍拔弩張—世界的“火藥桶”將被點燃

19世紀末,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地盤相互爭鬥,英法兩國和德國的摩擦日益尖銳。

187年,“鐵血宰相”俾斯麥利用自己的外交手段,平湊了德奧俄“三皇同盟”,但後來德法戰爭和俄土戰爭,是的俄德、俄奧關係惡化,後來的“三皇同盟”沒有續訂,而是次年秘密簽訂的《德奧同盟條約》。這份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如果一方受到俄國攻擊,那麼另一方必須以“本國的全部武裝力量”予以援助,這樣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制約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這也證明了一句話“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此刻的巴爾幹就是一直任人宰割的羔羊。

進入20世紀後,俄德兩國開始對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手,兩國都想成為這個地方的霸主。1903年,德國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從博斯普魯斯的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這個計劃如何成功,那麼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能直搗近東和波斯灣,控制整個土耳其和小亞細亞。德國此舉不但完全激怒了俄國,還威脅了英國在北非、西亞和印度的利益。

與此同時,法國在近幾年的發展後勢力日益強大,為了能夠對抗德國在巴爾幹的勢力,英國、法國和俄國正式聯盟,簽訂了“三國協議”。此刻開始,歐洲分裂成了森嚴對立的兩大陣營。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1908年,土耳其發生了反對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奧匈帝國認為這是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好的機會,俄國也認為應該開始染指土耳其的歐洲領土和黑海海峽。1909年2月,親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國的影響下,與奧匈簽訂協議,以250萬英鎊的代價放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兩個行省名義上的主權。

1912年4月,意大利為了奪取土耳其在北非的屬地的黎波里,炮轟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口,俄國趁火打劫表示“支持”土耳其,但要求土耳其單方面向俄國開放達達尼爾海口。“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英法兩個當然明白俄國的舉動,於是聯合反對。

在這種形勢下,土耳其只好在外交上對意大利做出讓步,在10月18日在洛桑簽訂了《土意合約》,把的黎波里讓給了意大利。而這場戰爭徹底暴露了土耳其軍事的軟肋,也增強了巴爾幹各國之間互毆的野心。

當時,以為美國曆史學家說到:巴爾幹地區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火藥桶”,而等待它爆炸的,只需要一顆小小的火星。

巴爾幹半島各國的躍躍欲試點燃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在19世紀時出現了許多民族國家,那麼站在反抗奧斯曼帝國都前列的新興資產階級,希望把尚未獲得獨立的國家和地區統一到自己的疆界裡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恢復本民族在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大國範圍,為的就是能稱霸一方。例如:

  • 大希臘主義。希臘認為自己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並且也是東正教的發祥地,所以他們也必須是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製。大希臘包括整個地中海、小亞細亞、馬其頓、色雷斯等等,甚至延伸到敘利亞等地,而這些地方几乎是奧斯曼帝國所有的歐亞領地。
  • 大保加利亞主義。持有這個思想的人認為,中世紀保加利亞曾建立過輝煌的文明,創造和傳播了斯達夫文字,建立東起黑海西至亞得里亞海的強大國家。
  • 大塞爾維亞主義。也有人認為,塞爾維亞是正規南部斯拉夫人的領導中心,所有受到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奴役的南部斯拉夫人和地區應該團結在塞爾維亞的周圍,形成強大的國家。塞爾維亞力圖將黑山、馬其頓、波斯尼亞等地納入版圖。
  • 大克羅地亞主義。克羅地亞民族主義者認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統一南部斯拉夫人的“伊利里亞”運動和大克羅地亞。他們的口號是“只有一個種族,只有一個祖國,只有一種生活,這就是克羅地亞”。克羅地亞想要出本土外的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以及從多瑙河到亞得里亞海和馬其頓到德國的這個區域裡
  • 大黑山計劃。黑山是巴爾幹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但即便是這樣,他們也有一個偉大的計劃。根據1878年《聖斯特凡諾條約》,黑山成為獨立國家,它的領土從4400平方公里擴大到了15300平方公里。在擴大了疆域後的黑山,信心也跟著增強起來,大黑山計劃打算將阿爾巴尼亞、黑塞哥維那和塞爾維亞的一些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
  • 大阿爾巴尼亞方案。民族主義者指出,大量阿爾巴尼亞人生活在立國,他們應當享有獨立生存的權利,有朝一日應該同“母國”的同胞合併,成立一個包括所有阿爾巴尼亞人在內的“共同國家”,即“自然阿爾巴尼亞”。除了本土的疆域外,他們還計劃將塞爾維亞的科索沃、馬其頓的西部、希臘北部、伊庇魯斯和黑山的一部分納入版圖。
  • 大羅馬尼亞主義。羅馬尼亞人認為馬其頓等地住著大量的瓦拉幾亞人,因而在奧斯曼帝國解體時有權瓜分它的財產,獲得更多的領土和居民。大羅馬尼亞想瓜分匈牙利、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一些地區。
  • 大土耳其主義。又稱為“泛突厥主義”,它是由20世紀青年土耳其人提出的。他們一方面想在制度上摧毀這個年邁腐朽的奧斯曼帝國;另一方面又謀求恢復奧斯曼帝國曾經的疆域,重建大土耳其帝國。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從以上情形可以看出,巴爾幹這些國家每個都想趁奧斯曼帝國解體時,利用自己在中世紀曾有過某個鼎盛的時期作為理由來繼承奧斯曼帝國的遺產,甚至要求把其他地區的同族居民重新融合到自己的國度裡,以增強本國的力量。

因此,巴爾幹民族主義情緒大爆發的結果,就是戰爭,而這場戰爭也正是點燃被稱為火藥桶的巴爾幹半島的那顆火星。

最後的選擇,只能是戰爭

世界上之所以會有一個影響極大的“火藥桶”,除了是因為歐洲列強介入巴爾幹半島強行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塊蛋糕外,主要還有奧斯曼帝國長達5個世紀的統治,斷絕了巴爾幹地區與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聯繫。這是巴爾幹各族人民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

從“後花園”到“火藥桶”:巴爾幹是誰都想咬一口的“大蛋糕”!

在受夠了奧斯曼帝國血腥壓迫後,巴爾幹半島各國家紛紛舉起反抗旗幟,這就有了後來的不斷戰爭,而曾經位於歐洲東南部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和黑海之間大地上,猶如一串晶瑩剔透葡萄的“歐洲後花園”也正式成為了“世界的火藥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