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業內有句話叫做“不碰朱勿碰綠”,不只是說不會做朱泥壺的別碰本山綠泥,而是說制壺技藝達不到一定水平不要輕易去碰這種泥料。

本山綠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對偏多,在揮發過程中造成坯體的收縮大,也就是說泥料“爆”,燒製中容易開裂。一般只用來做壺體表面的裝飾土,只有極少數的高手,才能用其做成小品。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的誕生


在宜興,人們把丁蜀的黃龍山叫做本山。本山綠,指的是產自丁蜀黃龍山礦區的綠泥。因此,本山綠泥就是黃龍山出產的綠泥礦料。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相和

點擊查看詳情

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該泥料屬砂質泥岩,位於紫泥泥層的中間,或者是紫泥層同其他泥層間的夾脂,以泥中泥的形式產出,開採難度比較高,出產量稀少,十分珍貴。

本山綠泥的泥色


很多人誤以為,紫砂泥是以燒成後的色澤作為起名依據的,其實不然,在古代,紫砂泥的稱謂是由挖礦的人根據礦料的顏色起名的,並不是礦料燒出來是什麼顏色就叫什麼顏色。本山綠礦料成灰綠、黃綠色,因此被叫作本山綠。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腹圓開片小石瓢

點擊查看詳情

本山綠泥原礦中石英含量較多,黏土成分較少,所以燒結溫度較高,胎質相對較疏鬆,容易開裂,不易燒成,其礦物組成為水雲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燒成後顏色一般情況下多數呈黃色相,帶有青色,呈現出冷色調。

本山綠泥的特點


在本山綠泥紫砂器表面會看到髮色淡紫,紫紅甚或紫褐的斑點,這就是沉降砂;邊界模糊的白色斑點是綠泥顆粒。本山綠泥天然含有的沉降砂,其實就是在長期的地質構造過程中,紫泥顆粒漸進融合而成的。因其密度高於黏土質的綠泥顆粒,沉降速率快而得名。

本山綠泥泥性重,至嫩而柔若無骨,燒製成器,器表肌理相對密度高,近似寶石,手感光滑細膩。這也是本山綠泥為什麼不能調砂的根本所在,但凡調砂,就改變了本山綠泥的泥料結構特質,就變成含砂的段泥的質感了。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一粒珠

點擊查看詳情


本山綠泥所含金屬成份以鋁鎂為主,所以燒製成器髮色米黃,燒製溫度稍高一些,米黃中帶有淡淡的青綠色。因其幾乎不含有金屬鐵成份,所以很難見到壺身表面會有“鐵析出物”。

也正是因為本山綠泥所含熔點低的鋁鎂金屬成份為主,所以其燒結溫度相對於紫泥要低。但其金屬再結晶程度很高。所以本山綠泥在用養過程中不會產生“吐黑”現象。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鴻運壺

點擊查看詳情


真假本山綠泥的分辨


由於本山綠泥相對稀少,加上泥性較難把握,成品率低,價格較高,於是有人便以段泥來冒充本山綠。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懷素

點擊查看詳情


1.看顏色:段泥燒成的顏色有古銅、棕黃、金黃、灰暗黃等,但沒有像本山綠那樣的冷色調。

2.看泥料:綠泥較嫩,基本不含砂,本山綠泥摸起來更溫潤。

3.看吐黑:比較主流的觀點——本山綠泥無論低溫燒高溫燒是不會吐黑,只是顏色有深淺的變化。


這種泥料,你不要輕易碰


本山綠泥 石瓢

點擊查看詳情


通常本山綠泥不直接成泥,由於結構較為鬆散,以至目前市場上純正本山綠泥製作的壺很少見到。

細膩而高貴的本山綠泥作為稀有泥料,被稱為“玩壺禁區”。對於經常玩壺的朋友來說,如果手裡有一把純正的本山綠泥製成的壺,那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