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熱播,帶你“夢迴”泰州老洋房


《安家》熱播,帶你“夢迴”泰州老洋房

喬園內藏著一處老洋房 原是譚伯英為法國妻子所建

《安家》熱播,帶你“夢迴”泰州老洋房

宋穩桂指著日涉園譚宅說,1976年,他就到這裡工作了,與這座老洋房打了一輩子交道。

《安家》熱播,帶你“夢迴”泰州老洋房

修繕中的紅卍字會樓。


隨著電視劇《安家》的熱播,老洋房的故事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那一棟棟形態各異的老洋房,羅密歐式的半圓陽臺、紅色的木質百葉窗、大斜坡的屋頂……掩映在兩側法國梧桐的濃蔭裡,成了一座城市獨特的景觀與腔調。

在泰州也有幾處這樣有故事的老洋房,日涉園譚宅、單家小洋樓、紅卍字會樓,靜靜地藏在鬧市區,向世人展現著它獨有的建築魅力,傾訴著歲月留下的滄桑。

日涉園譚宅位於環境優美的喬園之內。喬園的歷史可上溯至明萬曆年間,是蘇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後世四百年來數易其主,幾度興廢,各時期園名也不相同。

日涉園譚宅位於喬園東側,為法式磚混二層小洋樓,建於1935年前後。樓大門朝南,門左側牆面呈獨特的圓弧形。這棟別墅式的住宅樓,是著名建築學家、船舶設計家譚伯英的舊居,是他為法國妻子赫德設計修建的。

據介紹,譚伯英是泰州人,出生於1895年,1976年去世。他主持修建了滇緬公路。西方報紙把滇緬公路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相提並論。在西方人的眼中,滇緬公路是一條用鮮血和生命鋪就的路,是“中國第二個萬里長城一樣的奇蹟”。1945年譚伯英移居美國後用英文寫作《修築滇緬公路》一書,並在美國出版。

大多數泰州人習慣把喬園稱為“喬園賓館”。今年65歲的宋穩桂,1976年到喬園賓館工作,據他回憶,80多年前,譚宅一直是譚家人的私宅,後來這裡變成了招待所,用來招待國家級、省級領導人。當年,他在後勤工作,主要負責木工維修。

“譚宅地下還有一層,有1米多高,一般人都不知道,是用來防止房屋轉潮的。”宋穩桂介紹。譚宅內部裝修風格是簡歐風,以白色色調為主。一樓西門入口處設置了吧檯,用來迎接領導。南側則是一個會議廳,屋頂的圓形吊燈,配上歐式傢俱,散發出淡淡的異域風情。樓下東側為一間套房,整體裝修風格也是簡歐風。

順著樓梯上到二樓,二樓有兩個房間,裝修風格與樓下一致。透過窗戶向外望去,滿園美景盡收眼底。

如今,譚宅不對外開放,遊客們很少知道喬園內還隱藏著這樣一處有故事的老洋房。


單聲文物館內的老洋房

牆體的小青條磚塊從溱潼挑選而來

泰州單聲文物館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展館面積1500平方米。單聲文物館的老洋房就位於其中。

這座老洋房也為兩層磚混結構,始建於1926年,竣工於1929年,前後修建花費4年時間,距今已有90多年曆史,是單聲的父親單毓華和叔叔單毓斌修建的。

該樓從建築設計到建築風格都具有民國時期的格調,突破了本地民居的傳統建築理念。樓雖然不大,只有200多平米,但設計新穎、做工考究,樓上樓下設有16個門窗,樓體十分通透明亮。地面鋪設杉木地板,地下半層設通風孔,不但防潮防溼,還能起到調節溫度的作用,以保持冬暖夏涼。

“該樓用料非常考究,牆體的小青條磚塊都是當年從溱潼精挑細選的,磚塊之間用糯米汁、石灰粘合,牢固耐用。該樓建成後,一樓用於單氏家族會客,二樓單毓華則用來藏書。百姓都叫它‘單家小洋樓’。”單聲文物館顧問、原館長陳根源介紹,“由於用料考究,這棟樓建築週期較長,每個星期只能砌一磚的高度。”

單毓華,為泰州近代名人。他先後任清大理院推事,天津地方審判廳廳長,上海震旦大學、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教授,上海三吳大學法學院院長,上海律師。

1940年汪偽政權成立,單毓華堅守民族氣節,拒絕汪偽誘逼,為國人所敬。抗戰勝利後,單毓華和梅蘭芳組織同鄉會,多方奔走、勸募捐資,救濟蘇北貧困群眾。

單毓華先生之子單聲,是法學博士、著名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單聲將從海外購得的從西周到近代的300餘件珍貴文物運抵泰州,讓它們重回中國的懷抱。單毓華故居於1995年由單聲先生捐贈給泰州大浦小學。

2005年8月,單毓華故居重新修繕,按照晚清、民國建築風格,修舊如舊。故居內設“單毓華單聲愛國主義事蹟陳列館”,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民國時期的二層建築

熱心公益的商人為救濟災患而建

紅卍字會樓是一座民國時期的二層建築,外表高大氣派,人字屋面,磚木結構,廊簷柱樑具有典型泰式民居的特徵。

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於1922年在北京正式成立。該會以“促進世界和平、救濟災患”為宗旨。1935年,紅卍字會中華總會派人來到泰州設立分會。熱心地方公益的商人吳雲山等人提供木料、磚瓦等,翌年年底落成。分會設立後,以慈善事業為宗旨,設有診療所,對貧民施診施藥。此外,還經常舉辦冬賑,發放平糶票、寒衣票、粥票。

後來,泰州被佔領,吳雲山出走上海,紅卍字會因經費無著落停辦。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華泰紗廠遷於此,後更名為泰州紡織廠。1988年,紅卍字會被原縣級泰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該樓位於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西北側。

記者在現場看到,紅卍字會樓被一圈彩鋼瓦圍住,正在修繕當中。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後勤處嚴小鵬稱,修繕工作目前已接近尾聲。後期,市民們將有機會進入參觀。

泰州文史專家黃炳煜說,泰州的老洋房不多,但每座老洋房都有著它們獨特的時代背景。建築作為社會的見證,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建築特徵。這些特徵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很大關係。雖然,這些建築的風格相比較當地的民居風格有了拓展與創新,但其本身一定會含有泰州當地的建築風格,它們的建築材料也一定會選擇泰州的青磚、小瓦,這是外來文化和本地文化的一種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