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镇江西站七十载岁月

中山北路上有一个公交站点叫“西站”,此地历史上是过去镇江西火车站。如今,100多年前曾经造就过古城兴盛和荣耀的西站已经不见踪影。

难忘镇江西站七十载岁月


宁沪线上唯一的隧道

清末镇江辟为通商口岸,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沿线各地的物产都在镇江集散,工商业盛极一时。19世纪末的铁路浪潮推动了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镇江民众期盼早日通上铁路的机缘终于来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政府向清政府索办宁沪铁路,张之洞委派德国工程师锡乐巴负责沿线勘测。线路自南京下关经栖霞山,沿长江南岸直插镇江折向上海。

镇江火车站定位西郊牌湾,离江边仅一步之遥,但必须在宝盖山开凿一条全长1332英尺的隧道。工程范围内的民房搬迁至宝盖山西北坡的东、西菜园,官府的告示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奔走相告。京畿岭东侧光秃秃的荒坡上崛起了一家家民居,就是今天的东大院、西大院。

隧道由英国人设计,中国劳工建造。拖着长辫子的民工们握着钢钎,抡起大锤,挥舞洋镐和铁锹,“从鸡叫忙到鬼叫”。为控制隧道的水平轴线,设计人员在山顶正中间打了一口直井,兼作隧道通风孔,东西两头向中间开凿也合龙于此。为方便崇实女中师生和周边居民出行,风车山北坡架设了一座人行木桥。没过多久,桥栏板就被机车的浓烟熏黑了,路人戏称其为“黑桥”。

离隧道竣工还剩最后4个月时,山石崩裂,二十余名劳工被压在碎石之下。随后,劳工们一个个被抬出隧道口送往南马路蒋怀仁诊所救治,并处理善后。

宁沪铁路全线通车

牌湾地段古时候紧贴长江岸线,沿江簰筏须在此绕上一个弯,后来就有了“牌(簰)湾”这个地名。若干年后长江淤积改道,跑马山、宝盖山脚下形成一片滩涂沼泽地。

铁路铺到这里必须先挖地三尺,分层填筑灰土改良地基。民工们手持洋锛、锄头挖土翻晒,一辆接着一辆的独轮车从狮子山运来黄土,加上隧道里拉来的碎石做成灰土,铺垫在路槽之中分层夯实。方方正正的红糙木产于澳大利亚,满刷水柏油之后被铺成了平平整整的枕木。民工们抬着大英帝国的进口钢轨搁上轨枕,工务人员开始指挥铺设铁轨和垫板。“咚、咚、咚”,大锤钉入一颗颗道钉,钢轨牢牢地静卧在枕木之上。专业人员在手动道岔部位安装转辙器、辙叉及护轨,道岔旁装上长长的握柄和黄色标志灯,上方竖着一块黄底黑条的鱼尾板。

1908年2月27日,宁沪线四个标段单线全部贯通。4月1日镇江城万人空巷,市民们举着小旗纷纷涌到车站和铁路两旁观看通车盛典,一睹火车的风采。总工程师、留德博士汪浙荣主持开站仪式,首任站长黄启晋剪彩,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书写站名。人群中有赛珍珠与她的妈咪和妹妹格雷丝。

两天后的上海《申报》描述了当天通车时的盛景:“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畿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

曾经的铁路特等站

通车伊始,镇江西站主要以客运为主。新造的铁路一开始最快时速只有20多公里,南京到上海要跑10来个小时。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的着装沿用的是国外铁路服饰,大檐帽分为三种颜色:白帽子是路警,黑帽子是机车司机、运转和扳道工,红帽子的就是站台搬运工。

刚刚建成的镇江西站仅有8间站房共283㎡。站内共有到发主线5股道,旅客站台3座、平交道两处、道班房2个。城里的南门站俗称“旗站”,设施远不如西站。

1928年11月1日,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首任铁道部长孙科,镇江站被确定为特等站。从琴园巷尽头沿车站路至牌湾道口两侧,皆被划为铁路的领地。西站站房扩容,整个站舍包括售票处、候车室、行李房共500余㎡。站区增设了机务段(包括龙头房)、工务段。给水所(又称打水间)将清澈的塘水用帮浦打到高高的“水鹤”里,专供蒸汽机龙头在镇江补水。

为拓宽水陆运输能力,1935年春从西站铺设了一条“小铁路”沿云台山西麓延伸至江口。江口火车站又称为小站,货房、铁皮仓库、站台和线路设施一应俱全,过江旅客一度可以直接从江口车站上下车。但是,山脚下一半荷花塘因此被填埋,小码头古街也从中截断,恰恰是宋元明清时期玉山大码头的遗址所在。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阻滞日军进攻,下令拆毁镇江以东铁路。鬼子投降后每日开行客车15对,旅客流量超过了抗战前的一倍。车站增建人行天桥一座,站台上加盖了铁皮雨棚。

镇江西站的新生

镇江解放那天一早,火车站各个要道口实施武装戒备,铁路警察所的路警们全部被缴了械。4月27日,南京至镇江段修复通车。

1949年8月2日上午,一列军列从上海驶到镇江南站短暂停留,上面载满调防去南京的第三野战军炮兵十一团的指战员。由于突然发现上空有敌机尾追,司机立即加速驶向宝盖山隧道。可惜尾部两节车厢刚进洞口便遭轰炸,29名战士光荣牺牲。隧道东口连同山体被炸塌,沪宁线再次中断通行。

工兵团在隧道东线组织紧张抢修,十多天内共挖除炸弹坑内塌陷的土方石块10多万m3。隧道向里缩进72米,老隧道口的断壁残垣仍像大三巴牌坊一样毅然矗立,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峡谷里重新构筑了混凝土驳岸护坡,山顶修建一座兵营和瞭望哨,隧道东西出入口的岗亭里有部队日夜守卫,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绝对安全。

1953年底西站向外扩建,站房总面积增加到1600㎡,站容站貌焕然一新。600m2的候车室(俗称十大间)设有母子候车室、旅行服务所、水冲式公厕。大花盆里常绿花木锦簇葱茏,绷簧玻璃大门、大跨度联排窗更显气派;花房南面增加了600m2的行包到达库;月台上增建了厕所和1座木制天桥;主站房东大门面朝车站路,北大门通往金山路,出口处正对新开的和平路,冰心女士题写的站名高高矗立在候车室屋顶。牌湾道口以西是铁路公安所、食堂、卫生所、供应商店和零担房;以东是家属宿舍、通讯工区和老工务段;镇句路上还有一所铁路职工子弟小学。

解放后铁路票价一直保持稳定,去上海普客4.39元,快客5.25元。后来为图方便去分为角——普客4.40元,快客5.30元,几十年未变。

江河联运的桥头堡

货运室和装卸作业所的大本营在小码头货站,随着铁-公-水联运的异军突起,铁路中转货运量与日俱增,镇江站实施了几大对策。

首先在江边三股道的东侧又加铺了第四条新线直通盐码头(九号码头),其次是开辟新货场。

1958年夏天,云台山脚下热火朝天,黄泥滩棚户区一个月时间全部搬迁,可谓雷厉风行。西荷花塘被填平。货场北出口被云台山的余脉挡住去路,于是每天中午炸山一次。不消两个月时间,云台山的“脚爪”往里缩进了好几丈。

新货场南西北三边砌有3m多高的块石围墙,过路行人自行车必须绕行。货场内双股道旁“简易吊”林立,仓库里皮带输送机成排,装卸工人丢掉了铁锹、杠棒和大跳板,逐步告别肩挑人抬。十多年之后,牌湾煤建公司里新铺第10条卸煤专线,仓库里启用了叉车,货场里竖起了好几台龙门吊。

零担房的大门直对镇句路劳动路口,上世纪50年代初,机务、水电、工务划归南京后地盘更大了。写字间里整日人来人往,铁皮库、瓦库里车辆络绎不绝,大件笨零不断涌来,原有的站台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在车站路邮政转运通道东侧构筑了一座高站台,所有笨零及矿石原料全部转移到此装卸。

镇江的单线铁路穿过老城区,路况差、平交道多、车速慢,成了沪宁铁路的一大瓶颈,也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上海铁路局开始筹划建设铁路复线工程,从四摆渡头道扬旗(铁道信号机)的御桥港分岔,穿过七里甸、三里岗、李家山,到马家山与既有老线接轨,至上世纪60年代初货车通行能力形成。

1978年1月5日,劳动路新客站投入使用,同日沿用了70年的镇江西站改为中转货场,客运业务皆由新客站办理。然而,随着镇江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铁路三线的弊端日显突出。2004年12月31日上午,中山西路道口举行了“沪宁铁路镇江段三线拆除迁建庆典”,镇江“铁路穿城”百年历史从此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