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20年前,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奄奄一息。

臨終前他的學生們都在守著他,伺候他。

學生們問他:"老師有什麼要囑託的嗎?"

他不假思索的說出那句:"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

沒錯這位老先生就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古人言:《易經》乃中國文化之源頭,集中國學者是大成也。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是來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典籍。當中的八律,是為人成器的名言至理。25歲之前讀懂這四句話,你的人生越來有福氣,必然會有一番大作為。

1. 受人之辱,不動於色

蘇東坡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大,而其志甚遠也"。吞得下委屈,才能有大的格局。一個人遇到一點冒犯,就要起身和人爭鬥,不是真正的勇敢。一個人一旦太拿自己當回事,就容易出問題。別人的冒犯,沒必要計較,懂得低頭,才是明智。低頭不是懦弱,而是一種豁達和寬厚。這樣的人,少與人爭,默默修煉,人生自然有福。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2. 施人之恩,不記於心。

《戰國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一個人做了有恩於別人的事情,不能總放在心上。齊國有一年鬧旱災,很多人吃不上飯。有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後來去吃的人,越來越少,吃過的人非但不說好,反而責難他。這一天,黔敖看到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過。他左手端著食物,攔住了他。"喂!來吃吧!"饑民抬頭看著他,說:"正因為不想吃你施捨的食物,我才蒙著臉走開。"原來,為了宣揚自己的善行,黔敖四處招搖,說自己給別人免費食物。結果,那些受了施捨的人,更覺得尊嚴掃地,無處自容,寧願餓死也不願受他的恩惠。

華羅庚說:"我幫人家,莫記心上。"真正的善良是從骨子裡表現出來的,不張揚,不作秀。有句話說得好:"施比受更有福。"施恩,不是把善行當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如果每次都記在心上,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3.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古人說:施恩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施恩的人可以不記得,但是受人之恩,卻一定要懂得報答。滴水之恩,當思湧泉。忘記別人的恩義,終將為人唾棄,被世界拋棄。落魄的時候,有人願意伸手幫你,那一定是千金不換的真朋友。這樣的朋友,怎麼報答都不為過。做人一定要知恩,記住別人的好,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好。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4.覺人之詐,不憤於言。

察覺到別人的狡詐,不要用言語表現你的憤怒。多動腦,少動嘴,冷靜思考,才能趨福避禍。《大學》有言:"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越是急事,越要冷靜。遇事不逞口舌之快,保持清醒,不亂方寸。一個人越容易被激怒,就越容易陷入對方的陷阱。曾國藩年輕做事,心煩氣躁得罪了不少人。後來他的恩師唐鑑先生就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逢遇事都要靜思一會,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也是由此而得。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毛主席從小讀《易經》,直到晚年,依舊很愛讀;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馬雲則認為,職場人都該去《易經》裡拜拜師;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從古至今太多的閒人義士讀懂讀透了《易經》,我們和這些成功人士可能就是差在這本智慧上了吧。我覺得無論年輕老少都應該有一本自己的《易經》在閒暇之餘放下手機,捧起智慧,不要荒廢自己的大好年華。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下面這本就是我讀的那本,全篇白話文版本,只需要56元,而且配圖非常齊全,重點詞語都表明的註釋。一本全家都能讀的書,56元還是蠻賺的。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25歲之前讀懂它,必成人中龍鳳


點擊下圖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